延军垦荒记忆舍身忘我无私奉献

手部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hl/140105/4322207.html

舍身忘我无私奉献

记原萝北延兴农场老场长王承先

王承先是位老革命,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先驱和功臣,是尊重科学、精准管理、艰苦奋斗的楷模,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和怀念。

年,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民之家,因生活贫困,只读了三年小学,便弃学务农,帮助父母养家糊口。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并立志改变穷苦生活的现状,十几岁就接受了地下党的革命思想,并于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就担任了区委副书记。四年后,他参军入伍,投入解放战争。在部队,他被派去华东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

年1月,其所在步兵九十七师改为农建二师,他随之集体转业,先后担任国营二九一农场人事科长和萝北农场工会主席。年,他调任延兴农场场长;年,延兴农场被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三团,作为地方干部,他被任命为副团长,调离。

我是年11月5日,从哈尔滨下乡到延兴农场的知青。当时该场场长王承先和党委书记单西庆都还是被打倒的农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正在接受革命群众的审查。年初,场部请查办为克服派性斗争,抽调了我们五个刚来延兴不久,尚不了解农场情况的知青参加这两位“走资派”的专案组,整理他们的材料。正是这个机会,让我认识了王承先。

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江边老场部的一间办公室,专案组找其谈话。早已忘记那天他说了什么,但其形象却令我记忆犹新。他中等身材,胖墩墩的,穿着一件退了色的旧棉袄,头发有点乱,脸形和五官似曾相识,仔细观察,发现此人很像著名电影明星赵丹。不过引人注目的并不是这个,而是他那双眼睛一直浸泡在泪里,泪水不时地溢出,顺着眼角皱纹留下,时而伴着鼻涕,一幅饱经沧桑的样子,少说也有五十开外,尤其像赵丹在《武训传》里饰演的那个武训。可那时,他的实际年龄才43岁,实在是长得急了点儿。当时,我心里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他土得掉渣,根本不像“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而且寒酸得有点儿可怜。

后来,我听场部的农业专家刘少鹏,一位八一农大毕业的知识分子(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场场长)说,王承先那流泪的眼睛是冻坏的。年,他接任的延兴农场已连续亏损了四年,亏损金额近百万元。为了搞好延兴农场的建设,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场里的第一手材料,于是,他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踏遍延兴农场的每一块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实地考察。滴水成冰的天气让他害了泪道炎,因没能及时治疗,落下了病根。

刘少鹏无不佩服地说,“王场长是延兴农场最了解实际情况,最懂技术,最会经营的场长。他知己知彼,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地号核算法’管理,使延兴农场很快就走出了困境。仅用两年的时间,便使延兴便扭亏为盈。从而,保住了这个摇摇欲坠,欲被撤销的后进农场。”

刘少鹏的话让我十分震撼,对这位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兢兢业业的老场长充满敬意。正是他和那些五八年来北国边疆拓荒的转业官兵们舍身忘我地艰苦奋斗,才有了我们知青下乡的这些国营农场。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是战天斗地的英雄,是值得中华民族讴歌的豪杰。

可我在专案组时,对此则一无所知,当时没有任何人提及王承先的功绩,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本油印的“反动言论”材料,里面全是一些他和单西庆的只言片语。我们的任务是,把这些材料提炼出一些可上纲上线的内容,加以批判和梳理。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就是个无脑儿,人云亦云,助纣为虐的工具。而在学校形成的,不革命即反动的黑白思维模式,也自然地以为自己做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大事。

好在如此荒唐的工作持续不到一个月,随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我们团现役军人团长任连湘的到来,专案组被撤销,大家各回各连。我则有幸被留在了团部,当了一名管理文件的保密员。王承先和单西庆两位走资派不久也都被解放,进入了十三团的领导班子,分别任副团长和副政委。那一刻,我只觉得像儿时过家家一般,人们的角色一下子都变了,自己竟成了这两位“走资派”的下属。尽管他们不是我的直接领导,但作为保密员,负责管理文件和团领导的文件传阅,这让我感到很不自然。

尽管之前进专案组不是我个人行为,所整理的材料也是组织交给的工作,而且全都作废了,但心灵深处留下的阴影,始终不能散去。因单西庆很快就被调去九团任副政委,对他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开始每次去王副团长的办公室送文件时,都会感到忐忑不安,说话也有点儿紧张。可王承先副团长却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让我打消了顾虑,渐渐地轻松起来。虽然与他没有什么深入交流,但他的精神状态比第一次见面时好多了,皱纹也舒展开来,人显得年轻了许多,微笑时很像赵丹在《烈火中永生》中扮演的许云峰,或许这种感觉都是我的心理作用。不过,无论其像“千古一丐”还是红岩英烈,王承先在我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作为建设十三团(延兴/延军农场)的功臣,实难忘怀。

我在团部工作了四年,看到现役团长任连湘对王承先这位老场长十分尊重,他深知王副团长对延兴农业生产环境和资源了若指掌,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何等宝贵,因此,技术上的工作尤其注重倾听这位副团长的意见。王副团长也十分尊重任团长的为人,不负现役领导的信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多时间都是深入生产一线,奔走在各连的田间地头。

年,团领导决定扩建四个农业连的计划投入实施。其中,二连建在距四连地界以东的一片草甸子上,离团部约十余公里;八连、十连和十二连都是建在离团部较远的山里,这些新建连的条件都十分艰苦,没有路,没有房,出来进去全靠两条腿,住的都是帐篷。我去过二连。那是团参谋长毕全祥组织我们司令部的人徒步行军去那里参观学习其军事化内务管理。

因为是新建点儿,连队尚未盖房,男女生宿舍就是两顶帐篷。每个帐篷里面都很整洁,相对两铺大木条炕,可容纳30多人,铺盖得十分规整,被子跌得像豆腐块似的,一字排开,摆在炕里。然而,脚下那没有解冻的草甸子,让帐篷里没有一点儿热乎气,阴冷阴冷的,令人不想在里久留。不言而喻,那些十八九岁的知青,怎么在这么冷的帐篷里熬过那一个个寒冷的夜晚。听连队里熟悉的校友告诉我,他们每天早上醒来,眉毛睫毛都是霜。……

王副团长也去过二连。他是作为主管生产的团领导去那里检查指导工作的。曾任二连副指导员的北京知青张锡镇回忆说,一天,他们刚刚吃完午饭,有人看见从三连的方向有个黑点向连队的方向移动,大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新建连,更不要说会有人造访了。不过他们相信,那不是人就是野兽。因为,当时厚厚的积雪尚未溶化,连队周围一片银白,远处有任何黑色物体,都会看得一清二楚。此外,相对封闭的生活,使人们都变得极其敏感,盼着能有人来。只要有人来,就会带来什么东西或新消息。

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黑点缓缓移动,愈来愈近,终于看清是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可知青们都不认识他,只有蔡连长高兴地说,“噢!是他啊,王承先,王副团长!”

张锡镇曾听说过这位老场长就是延兴的活地图,延兴的土地哪里土质是沙性,哪里是黏土;哪里的草是小叶樟,哪里的树是什么,什么……他全都了如指掌,指挥生产也很有一套。那天,他亲眼见证了这一切,对王承先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看到这位副团长在无路的雪地里走了几个小时,已经筋疲力尽,但进到临时的连部帐篷,却一刻也不休息,立刻和蔡连长研究起春耕事宜。张锡镇听到王副团长精确地说出二连地域每一块地的土质状况;提出该如何开发,并强调其犁口走向,道路设计都必须根据其地势高低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他看到这位领导思路清楚,胸有成竹,对二连的发展充满希望。

是的,王副团长是个很有激情的人,用一口山东话描画着二连的未来。他用一根小木棒,在地上画了个圈,比作二连;然后,围着这个圈的不同方位,讲述二连各个地块的水文、地质、土质情况,并一口气地说出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作物。这让刚刚走出学校不到一年的张锡镇肃然起敬。他曾感慨地对我说,“这些在文化革命中曾被批倒斗臭的走资派,一旦出山,重新启用,丝毫没有怨气,像啥也没发生,犹如一台永动机,又轰隆隆地运转起来。蔡连长也是一样。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无私忘我,什么叫对事业的忠诚,什么叫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想,张锡镇的话说出了我们兵团知青的心声,王副团长和蔡连长这代人是民族精神的代表,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极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知青在北大荒接受再教育,主要来自他们的言传身教。

王承先的功绩在《延军志》中有清晰的记载。特别是他如何带领延兴农场职工艰苦奋斗甩掉亏损落后帽子的事迹。年初,他临危受命,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在机关进行精兵减政,压缩42%的非生产人员到生产一线。同时,根据他对延兴农场生产用地的现场考察,与技术人员一起,对这些地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每一块地的土质、地理走向、自然植被等特点,确定其“地号设计方案”,于年麦播期间投入实施,作到了因地制宜,精准耕种,责任管理。这一年在种地面积上比上一年少9.3%,气候条件坏、日照少、气温低、风、雹、霜、冻、灾害罕见的情况下,农场却盈利4万多元。

这使得东北农垦总局和分局都派工作组来场总结经验。新华社还为此发了题为《延兴农场学大寨大庆,实行科学种田,由落后变先进》的通讯。肯定了延兴农场走过的道路,是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办场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垦区所有农场都有借鉴意义。那是延兴的骄傲,是王承先运筹帷幄、有的放矢、科学管理的成果。

最近,我在以革命人物数据库自助建设平台—《烽火HOME》上,看到网络上对王承先的评价:“该同志爱憎分明,廉洁奉公,为人正直,处事公道,在被党培养、并担任了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后,更是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可惜,除了这条概要的评价,我没有找到其他信息。但是,我相信,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会认为,这些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就拿“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来说吧。《延军志》里专门有一节“王承先保护人民”的记载。那是年2月,王承先任革委会第一副主任期间,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在那种人人自危的背景下,他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了一部分人民群众。其中,汽车队的丁肇塾因写了一联有歧义的标语而被揪斗。另一个名叫赵腾的人也受到审查。王承先亲自去做说服动员工作,汽车队造反派才解放了他们二人。农场职工***给清查办写了检举信,列出同事孟繁瑞数条反对林副主席的罪状。王承先把孟繁瑞叫到自己家里,核对检举信的内容是否属实。孟繁瑞承认自己确实说了“林彪对毛主席阿谀奉承,是为了往上爬”、“林彪的形象并不光辉,他长得面黄肌瘦,黑扫帚眉、蛇眼、鹰钩鼻子”之类的话。王承先认为这不是反党,便跟孟繁瑞说:“不能根据一个人的检举就定罪。现在形势逼人,一两句错话就有坐牢的危险,你千万不要再乱讲话了。”然后,王承先冒着被开除党籍、撤职查办的危险,又保护了孟繁瑞。那年年底,王承先被停职交待问题。次年年初,延兴农场被组建成兵团,他仍向十三团保卫股长周茂琪等同志说明自己的看法,认为孟繁瑞心直口快,说了几句错话,不应打成反革命。周股长听取了王承先的意见,对孟仍采取了保护态度。使孟避免一场牢狱之灾。文革结束后,孟繁瑞打听到王承先被调到海伦农场工作,便寄去一封感谢信。王承先在百忙中回了一封短信,说是应该做的。

看了《延军志》的这段记载,我感慨万千,这真是风雨无情,人有情啊!如果王承先健在,他应是95岁高龄的老人,不知老人家对此会作何反应,或许他还会说,只是尽了自己的一点儿职责而已。这是他的人品,更是他思想境界。

我常想,王承先作为农场领导,他为北大荒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后人感恩和怀念;作为君子,他的正直和仁厚,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效仿。

年6月14日于曼谷

作者简介

纪淑琴,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后就学于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就职中国邮电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从事电信科学技术情报研究24年。年后,分别在国企、外企、合资企业从事管理;退休后旅居泰国,曾任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农国际学院和兰甘亨大学国际学院兼职教师,讲授MBA和BBA课程。年参加泰国华文作家协会,年任理事,著有文集《曼谷的雪人》,年中国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八年来,在泰国《世界日报》湄南河副刊和《泰华文学》《微园》杂志上发表散文、游记、小说和微型小说几十篇。

编辑:朱兆璐

监制:陈兆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ancaic.com/wnyy/9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