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医疗的方向,康复医疗是一个社会办医能做出成绩的方向。但同时,医院虽然设备硬件设施齐全但门可罗雀,最后名存实亡的情况也并不罕见。社会资本投入医疗领域应避免盲目。
本文来源:健康时报
今天已经是68岁的老何脑出血术后卧床的第98天了,医院医保报销的半年“黄金期”即将过去,接下来应何去何从成了女儿何辰(化名)最头疼的问题,“医院的康复科病房住着,去护理院,还是去“医疗+护理”医院?医院,应该选哪个?”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年-年,国内康复医疗服务诊疗人次整体呈增长态势,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数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0.2%和22.5%,预计未来十年,诊疗人次将以超过历史水平的速度进行增长。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医院的入院、出院人数增长迅速。年,医院入院人数达87.5万人次,同比增加12.4万人;出院人数达85.5万人次,同比增加11.89万人。
根据-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主要需求群体规模情况,预计未来几年医院入院、出院人数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健康消费需求升级及国家政策支持等多因素驱动,康复医疗发展的风口来临,应该积极抓住这一机遇。”医院分会常务副会长赵淳表示。
患者:
走向“医养结合”医院
“我爸是突发的脑溢血,做完两次开颅术后就卧床不起了,从神经外科病房转到康复科病房治疗之后,情况逐渐好转,现在意识是清醒的,肌肉也有正常反射反应,就是没有自理能力,必须要请有资质的护工帮忙照看,每个月住院费医保报销后并不贵,但加上护工费也接近万元了。”何辰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按照北京医保报销规定,参保人员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进行物理、康复治疗的,医疗保险基金仅支付其发病后6个月内的物理、康复治疗费用,这意味着已经住院98天的老何如果要医院康复科病房住下去,何辰需要为这一张床位多支付比现在贵一倍不止的费用。
医院是医院,但康复科却是一个很小的科室,“我爸转去康复科之后我才了解到,医院整个康复科病床加起来不到50张。”
何辰觉得,在医保不能继续报销的情况下,让老人家继续在这里待下去,钱花得也不值,老人家也憋屈。
经过多方打听之后,何辰决意为老人换到一家条件更好的,能同时提供医疗和养护服务医院。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年发布的研报显示,医院数量增至家,医院家,民营家,医院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0.6%,民营年复合增长率则为17.7%。
赵淳向记者分析,国内康复医疗领域社会办医表现亮眼的原因是,社会资本往往青睐公立医疗体医院领域,医院医院相比投入较低、医疗风险较小、社会资本进入更易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
“一家医院做得再极致,康复医学科对于它来说也是一个科室,但是现在的患者对于愈后的要求更高,希望活得更好,更有尊严。”赵淳表示,康复科的重点在于患者功能的恢复,院内的服务、设备、环境等更为重要,而这正是社会办医的优势。
医医院生死的关键?
不过,现状对于一医院来说,并非十分地乐观。
“近平米的建设面积,康复治疗区域占80%左右,备齐涵盖神经康复、老年康复、疼痛康复以及要开展各种临床诊疗项目的等必需的康复治疗设施,张病床,一个病区大概只设置25张病床,分单人间和双人间,备有独立卫生间,医院食堂的营养餐配备,这个住院条医院而言,已经很优越。医院的床位都是不饱和的。”
北京医院的投资者向健康时报记者透露,康复治疗医保报销规定的半年期限是从医生下处方诊断的那一天开始计算,一般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之后就会直接选择在院内住院治疗,直到用完半年的报销额度。
半年之后还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怎么办?
“没条件自费的回家护理,经济条件好的愿医院继续治疗,但这部分患者的选择其实很多,如果在北京,大部分患者会首医院去,其次,会选择到有大型医院支持的医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做的病例是真的很有限。”
事实上,康复医疗市场的放开一直是政策的风向。年5月,《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到,鼓励在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
同年11月,《关于印发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里提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机构、护理机构,打通专业康复医疗服务、临床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康复、护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受到政策的鼓励,社会资本表现积极。比如,红杉资本与北大医疗产业联合投资约1.6亿元人民币建医院,提供个病床位;泰康人寿投资约2.9亿元人民币在北京昌平的泰康之家,建医院,初设个病床位;此外深圳万科、湖南发展和澳洋科技等上市公司也加入的康复医疗布局当中,医院。
但即便如此,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看来,医保的限制仍是医院、护理院活下去的重要瓶颈。
“老人偏瘫以后,他的黄金康复期是1~2年,但医保只报销半年。患者对于社会办医本身就有所顾虑,很少有患者能够主动选择到民营机构。但康复治疗病程长、康复方案制定个性化程度高,一些护理项目包括耗材的使用都不便宜,在医保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突破医保对于康复的限制并不现实。”
专家建议:
打通支付模式,完善多级康复网络
“这两年很多人来问我,投资医疗的话可以选择哪个方向,我都建议他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