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都江堰这样干

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http://m.39.net/pf/a_6079778.html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行,与会代表们共同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新路径,展望未来城市发展新愿景。成都,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而早在多年前,蜀郡守李冰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修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农耕文明时代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市将主动回应新时代人居环境需求,激活绿色价值、补齐城市短板、塑造城市特质,在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中率先作出示范!

城市形态

坚持山水主脉科学修编城市发展规划。突出公园城市理念和宜居宜业特质,坚持系统思维和长远眼光,充分尊重城市自然山水和生态格局,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有序推进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城市规模,“留白”未来发展空间,严格实施“双限双减、双提双优”规划策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功能。

全力塑造满城水色半城山城市风貌。遵循“显山、亮水、秀城、融绿”原则,坚持以控促优,合理规划城市天际线,强化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规划和管控,让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植入建筑,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界面,塑造古今辉映、组团互簇、山环水润的城市风貌。

持续强化规划设计刚性约束力执行力。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完善规划监督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公示、公布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力量,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

城市景观

守卫泽被永续的生态涵养。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85%自然生态环境区、15%生态经济区”红线,严格划定“三区四线”,切实保护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本底,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构建“抬头望蓝天、俯身见碧水、推窗是绿景”的美丽宜居生活空间。落实“三治一增”部署,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六大治霾行动”。

描绘绿色浸润的城市景致。着眼让绿水青山成为城市发展最独特的优势和最鲜亮的底色,紧扣“一心四环九廊多组团”,勾勒城市生态绿地肌理,树立“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重点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打造一批花园式特色街区,让城市“四季有花、常年见绿”,以柏条河郊野公园、灵岩山公园、金马河滨江公园、李冰文化湿地公园公园为引领,构建形成“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加快推进天府绿道都江堰段、金马河、走马河、蒲阳河等三级绿道体系建设,串联绿道和市域水网,构建“山水生态底、城市公园群、城镇绿化网”无缝衔接的全域公园体系,形成蓝绿交织的山水生态空间格局,促进“盆景变风景、家园变公园”。

▲锦江绿道都江堰城区示范段

▲青城半岛市政广场

再现沃野千里的灌区景象。坚持以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为主要载体,通过“理水、护林、亮田、彰文、兴业”等方式,传承天府农耕文明历史文脉,致力打造世界领先的天府水生态文明典范区,重点推进天府原乡和灌区映像两大示范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天府源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一批大地景观,规划建设稻虫博物馆、北稻南移、乡伴理想村等重大项目,再现水旱从人、美田弥望、产业兴盛的灌区盛景。将保持生态和留住乡愁作为出发点,打造精品林盘聚落体系,坚持多改少拆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坚守“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理念,运用绿色生态和美学价值理念,保持原乡肌理、还原城市乡愁,到年,保护修复川西林盘45个,呈现“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美丽画卷。

产业体系

建立健全集约高效绿色产业体系。坚持“高科技、低能耗、无污染”原则,将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永久底色,推进产业布局与公园城市建设相融互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树立产业生态圈思维,以全域化推进、全景式打造、全产业融合理念,高标准建设四川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产业功能区聚集。

努力培育高端多元旅游消费场景。主动承接成都“三城三都”功能,积极顺应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旅游消费需求,立足“山水道熊猫”国际旅游IP,创新消费模式、培育消费业态、引领消费潮流,丰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消费链条,重点建设国际综合社区、全球商品直销中心,积极招引奥特莱斯、DFS环球免税店等新型业态,打造遗产观光、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娱乐休闲、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商务会展、山地运动等旅游业态,发展实景演艺、水幕光影秀、夜游都江堰等夜色消费经济,构建多元复合消费体系。

生动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将乡村作为体现公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基地和最大载体,重塑川西田园风光。坚持以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为统揽,全面实施以改水改厕改院改电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革命,注重保护川西民居风貌,持续提升打造七里诗乡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点位,培育提升一批乡村民宿、星级乡村酒店等农村消费场景,植入文创康养休闲等功能,推动乡村形态提升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推进拾光山丘、玫瑰花溪谷、龙池花谷等农旅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到年,培育全国知名农业品牌2个。倡导乡贤文化,营造文明乡风,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融入成都乡村振兴七大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农村人才培育计划,扎实推进土地、资本、政策等要素下乡,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文化底蕴

保护厚重悠久的遗产文化。统筹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搭建文化保护传承平台,建立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体现城市人文温度和历史厚度。完成《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保护管理规划》《都江堰市全域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修编,抓好灌县古城、茶马古道、张大千旧居、玉堂窑等文化遗迹和官家花园、灵岩寺及千佛塔、圆明宫等文物古迹以及芒城遗址、上皇观、古导江县城等古迹遗址保护与活化,以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构建古堰文化空间展示体系。强化“青城武术”“洞经音乐”“柳街薅秧歌”“聚源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发扬传承,加快“都江堰放水节”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城市文化根本和记忆。

不断培育城市文化消费场景。坚持将打造文化标志性景观和文化“大符号”作为增强公园城市文化底蕴的突破方向,提升都江堰市区域文化识别性。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坚持久久为功,连年举办好李冰文化节、西部音乐节、田园诗歌节等知名品牌文化活动,扎实推进四川历史名人李冰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十大历史名人”“十大历史事件”评选,加快推出“李冰父子”等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增强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对标知名演艺品牌,开发培育特色文化演艺。构建城市文化标识体系,加快建设现代高科技治水博物馆、李冰纪念馆、灵岩山禅文化旅游景区、拾野自然博物馆、“戏?水长流”戏剧小镇等综合性文化体验场所和服务场景,打造灵岩书院国学教育基地、青峰书院孟母教子幼学基地,构建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和文化旅游消费场景,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

致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立足“山水道熊猫”特有文化品牌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文创旅游,构建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经济资源、产业资源转化。深度挖掘山文化,致力打造中国西部高山探险与度假野营、河谷漂流目的地;深度挖掘水文化,致力打造世界水利文化发展、研究和体验圣地;深度挖掘道文化,致力打造道文化研究和体验世界目的地;深度挖掘熊猫文化,致力打造研究、观赏熊猫世界目的地。

生活方式

推行共建共享的绿色生活理念。加强绿色宣传,创新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餐馆和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着力完善绿色公共设施,倡导绿色街区,推广绿色建筑,统筹完善水电气、公安消防、园林环保、通讯等市政公共设施。构建绿色交通格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快推进成都S9市域轨道、M-TR旅游客运专线、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综合交通枢纽TOD开发。倡导低碳出行,提高新能源公共交通出行分担占比,推进交换电站(桩)、加气站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拓展“公交+骑行+步行”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人+绿道+自行车”慢行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组织管理能力,坚持科学治堵,有序管理共享单车和汽车,规划建设一批智能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等,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智慧交通,优化路权分配,有效缓解停车难、行车难问题。

打造美丽宜居健康生活空间。坚持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代入理念,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医疗机构,不断丰富高品质时尚影院、休闲书吧、健身场馆等休憩空间,加快国际化商旅生态型社区项目招引与功能完善。提升城市管理服务科学性精准性,加快社区服务智能化智慧化,实施“互联网+”社区便民服务计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公益服务供给,实现街区空间共建共治和共享共融。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及健康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色彩、城区光彩、街道美化、橱窗靓化、路面黑化和屋顶序化,实施生活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旅游化改造,做美城市“第五立面”。

纵深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围绕构建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坚持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为统揽,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效能。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推行“双街长制”,实施特色街区创建行动,持续提升古城区幸福路步行街、龙潭湾美食街区、西街特色街区等特色街区,打造特色鲜明、产业创新、绿色生态、美丽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实施社区服务提升行动,加快构建“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高品质推进“一站式”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争创国家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试点。实施平安社区创建行动,深化推动“大联动?微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持续推进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雪亮工程”平台运用水平。健全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等“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创新旅游行业标准规范,强化旅游投诉受理、纠纷化解一站式服务。倡导社区志愿服务,深入开展“六讲”活动,持续开展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竞进拉练,试点推行小区院落建立党支部,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更多新闻

公园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今天,范锐平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这样说……

都江堰这座世界级滑雪场绝对超出您的想象……

央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ancaic.com/wnyf/5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