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类简史》所言,社会的形成构建于虚拟契约之上(言必称《人类简史》啊,真不是在装13,这本书的确颠覆了我很多看法)。政治领袖需要讲一个感召普罗大众的故事,企业家要为股东和员工画一个未来可充饥的饼,证券分析师的工作其实也是讲一个为投资者所认可的故事。好的故事,能够吸引最大程度信仰,进而稳固一切虚拟概念的价值。如国家、货币、股票、商业模式。然而,如何把故事讲得简单、引人入胜且充满诚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讲故事最牛逼的国家是美国。一句GodBlessAmerica,把一群不同肤色种族阶层的人牢牢团结在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星条旗之下。美国电影是对外宣扬其核心理念的最大故事载体,故事讲得生动,理念嵌入不着痕迹,堪称一等一的高手。在不胜枚举的小人物逆袭或者拯救国家的精彩故事中,不仅描绘了美国梦,更随着好莱坞电影的漂洋过海,让全球人民相信这个国家能够实现人的无限可能性。
除了普世价值外,美国电影还经常流露出其深厚的保守主义倾向,对民粹发自骨子里的警惕。即便是在一些所谓的商业大片中都巧妙予以展示,例如《蝙蝠侠》高谭市被煽动甚至成为暴徒的民众,以及青春偶像剧《饥饿游戏》对集权愚民统治者的挑战,不单刻画正义勇敢,也敢于批判讽刺人性中的丑陋和恶的制度。当然,这是好莱坞迎合政治外交的刻意为之,还是已经成为美国精英社会的普遍价值,有很多争论。
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看看梅姨在第74届金球奖颁奖礼上公开怼川普的演讲,你就发现好莱坞真是不简单,大荧幕的幕后还真不是一帮只盯着钱的暴发户,而是有价值理念和情怀的精英,连台前的演员都是有思想的人。无怪乎,他们的表演入木三分,这哪是中国演员观摩几部美国电影就能学得来的。再看看当今充斥中国荧幕的,大多是拼颜值无价值观(甚至是毁三观)的无脑剧,只能依靠小鲜肉的快速代谢来刺激感官。这背后是创作团队的低俗,还是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就不需说得那么明了了吧。
我D历史上绝对是讲故事高人,打土豪分田地,吸引了最底层劳苦大众。解放初期也创作了不少催人泪下的红色影片。可惜随着竞争对手减少甚至绝迹,讲故事能力日渐退化,手法日益粗暴生硬,空有抽象理念而无好的故事支撑,结果就是以新闻为分界的幸福世界和真实世界带来的全社会的精分。
问题是,国际外交还是需要在其他两百多个国家面前PK讲故事能力的。软实力其实就是怎么把国家情怀故事讲得充满理想的光辉,能把自己塑造成维护全人类价值的守护者,让小弟们死心塌地追随仰慕。例如,把在他国部署萨德系统说成是保护他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够指鹿为马,还得让对方感激涕零着。
咱们对内讲故事能力的丧失,代价就是终于把脸面丢到外面去了,近年来在外交领域频频失手与我们不会讲故事是有直接关系的,生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蛮横无理财大气粗的大块头,只能用塞钱买友谊来弥补讲故事能力的欠缺(请自动脑补暴发户的无脑儿子和小盆友打架的情景)。
能不能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其实就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基本的领袖气质。那么,如何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会讲故事的要素是想象力、表达、有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自不设条条框框的约束,好的表达需要大量的阅读、勤奋的写作和演讲,有趣则来自于对生活的敏感和热爱。
对照我们当下的教育,基本上是在扼杀讲故事的天才。国外对儿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异常重视无疑是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更不要说其鼓励想象试错的教育理念。如果说我们大量阅读依靠勤奋是可以达到的,对想象力的保护和有趣则是中国的教育所不具备的,不鼓励试错、不倡导质疑正是当今中国教育最大的缺陷。
勤奋可以保证我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却难以在勤奋之上再迈进一步成为创造者。这点上犹太人和印度人都比咱们做得好。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自下而上都缺少精彩的故事,小到打动人心的电影,中到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大到国家治理信仰。因为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基本消灭了故事高手。
我忽然邪恶地想到,其实从底层鼓励试错、倡导质疑一定对应的是民主的氛围,难道问题的答案在教育之外?请自行继续发挥,想歪了不是我的错哦:)
-End-
天真的屎学家赞赏功能开通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