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生命的疾病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什么是疾病?在我国汉语中“疾”字,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矢”,就如朝人射来的一支冷“箭”,从外而来侵害人身体。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而“病”字里面是一个“丙”,“丙”在五行中是火的意思。在五脏器官里,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感到不适有火,人就得病了。由此,说明了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希望通过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医疗目的。

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教材中,疾病的定义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1]

在西方疾病(disease)的定义自临床医学建立以来,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如古希腊尼多斯(Knidos)学派与科斯(Kos)学派对疾病的观点就不同。尼多斯学派认为,散在病态实体(如脓肿或肿瘤)是疾病的定义特征,从属于病理学的一般规律。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偏经验主义Kos学派,强调病人具有特定的痛苦。事实上这两种观点或将疾病视为一种特殊的病理学进程,或将它看成是以患者的自述方式决定其特征的一种特殊的人类体验。

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维尔乔(RudolfVircho)的一项著名声明在医学科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他提出:“没有广泛疾病,只有局部的疾病。”但是他的同事卢德维加什科夫(LudwigAschoff)却认为维尔乔仅仅是希望将病灶局部化,而不是疾病[2]。我们确实有理由相信维尔乔将疾病概念化为生物体的广义状况,也就是说会随着机体的死亡而消失,不像损伤那样。

今天,人们对疾病的定义仍然存在争议,不论如何去定义疾病。对大部分的人来说疾病都是一个比死亡更棘手、更迫切、更可怕的问题;因为死亡只是一瞬间的事件,而疾病可能却是一生之久的痛苦。的确,对许多人来说,有些疾病是从一生出来就伴随他们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为止。而有些后天疾病的出现,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甚至是毁了他们的一生。许多人就是因为疾病而遇见死亡。因此,我们对疾病的原因、认识、医治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现代医学对疾病原因的阐释

现代临床发现疾病致病的原因,可能是由外在因素而造成,例如传染病,也有可能是因为内在的机能不良而导致,例如自体免疫疾病。但疾病不一定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致病的原因往往因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体;它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疾病导致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这是认识疾病的基础。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统)有它特殊的变化。生病时,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体力减弱或丧失。[3]

对人类而言,疾病一般会用来泛指会造成疼痛、异常行为甚至死亡的条件。在此定义下,引起疾病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infectiveagents)主要包括致病微生物(细菌、螺旋体、真菌、立克体病、支原体、病毒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这类病因常引起各种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其致病作用主要取决于病原体侵入宿主的数量、毒力、侵袭力(invasiveness)和机体的防御、抵抗能力双方力量的对比,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同时,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也不尽相同。

(二)理化因素

1.物理性致病因素(physicalagents):主要有机械性创伤、高温、低温、电流和电离辐射、气压等。它们的致病程度主要取决于作用强度、部位、持续时间,而很少和机体本身的反应性有直接关系。例如环境温度接近于体温时,就会影响机体散热,人感到不舒服;温度更高时对人体产生种种不利影响,严重时可发生过热(hyperthermia)。当高温物体直接作用于人体时可引起烧伤(burn)。

2.化学性致病因素(chemicalagents):一是引起接触性损伤的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等。二是经摄入、呼吸、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人体中毒的化学毒物(poison),如汞、砷、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三是动植物毒性物质、化学毒气和药物中毒也属此类。化学性病因的致病作用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一般无潜伏期或很短,后者有一个机体内积蓄过程;对机体常有器官特异性致病作用,如CCL4主要损害肝细胞;CO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作用于红细胞;致病作用主要取决于毒物剂量和机体代谢解毒及排泄毒物的功能。一般而言,剂量越大,中毒作用越强,但有的毒物毒性极强,即使剂量很少,也可导致损害或死亡(如氰化物中毒)。如果机体的解毒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可使体内的毒物停留时间较长,机体损害更加严重。

(三)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通过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而起作用。前者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abnormalchromosomenumbers)如多倍体(polyploid)、单体(monosomy)、非整倍体(aneuploid)和染色体结构畸变(chromosomestructureaberration)如缺失(deletion)、易位(translocation)、倒位(inversion)、重复(duplication);后者包括基因缺失(genedeletion)、点突变(pointmutation)、插入(insertion)和融合(fusion)。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已达到数百种,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47,trisomy21)导致Down’s综合征,性染色体畸变(47,xxy)导致Klinefelter’s综合征(两性畸形)。基因突变多数属正常生理范围,但有少数突变可引起遗传性疾病,如位于11号染色体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可引起血红蛋白病,位于5号染色体的APC基因突变可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rpolyposis),位于X染色体的凝血因数Ⅷ基因突变可引起血友病(haemophilia)。

此外,通过疾病流行病学和家系分析,发现遗传易感性(geneticpredisposition)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例如某些家族中的成员具有易患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病的倾向。所谓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即指某种遗传缺陷(如生殖细胞突变,germlinemutation)或某种基因多态性变异型(polymorphicvariant)的个体容易发生某种疾病的特征。

(四)机体因素

1.生命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一是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有充足的、合理的营养物质来保障。这类物质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以及微量元素(铁、铜、锌、钴、钼、硒、铬、镍、砷、锡、碘、氟、钒等)。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都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而引发疾病。例如长期摄入营养物质(尤为糖、脂肪、蛋白质)不足可引起食铒性营养障碍。过量摄取可引起肥胖,从而诱发或并发其它疾病;维生素摄入不足可发生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摄入过多(如VitA,VitD)可引起中毒。二是微量元素铁含量不足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过量吸收可致肝纤维化;无机盐(钠、钾、钙、镁盐)缺乏或过剩同样可引起相应的代谢障碍和功能紊乱。三是其它生命必需的基本物质(如氧、水等)缺乏或过多也会引起机体患病。

2.免疫异常:正常的免疫功能对于机体防御疾病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某些抗原刺激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就会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引起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如异种血清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等)、某些药物(青霉素等)可引起某些个体的过敏性休克;某些花粉、食物(虾、牛乳等)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病。当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损害时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病(autoimmunedisease),如全身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等。此外,当机体的细胞或体液免疫缺陷(immnnodeficiency)常易发生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3.先天性因素:先天性不良因素并非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是指那些有损害于正常胚胎发育的因素。由先天性不良因素引起的婴儿出生时就已出现的疾病常称为先天性疾病,如母体在妊娠早期受到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感染有可能引起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及无脑儿等。这种先天性疾病是不会遗传的。但有的先天性疾病(如唇裂、多指/趾)是可能遗传的。

(五)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疾病本身是一种生物学现象,但是又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竞争更加激烈,生活节奏更加快捷,必然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精神心理效应,影响机体的内稳状态,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告诉人们如何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如何防止已发生的疾病。因为,疾病不一定只影响人的生理,还会对人的情绪造成影响,患有某一疾病可能会影响人的生活态度及人格。

综述,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疾病完全由遗传因素(entirelygenetic)决定,有的疾病是多因素(multifactorial)的、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geneticandenvironmentalinterplay)。有的疾病则完全由环境因素(entirelyenvironmental)所致,了解病因可进行病因学的预防和治疗。然而,目前还有不少疾病的确切病因不甚明了,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疾病的病因终将得到阐明。

二、圣经对病因及医治的阐释

关于疾病产生的原因,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除生物因素外,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也起着重大作用,这种医学观点的发展,即现在被称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但是在不同学科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及观察对象水平(亚临床、临床、群体)的不同,对病因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并且有时还互相矛盾。对于一种疾病究竟原因何在?

耶稣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叫义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主耶稣正是为病患得医治、罪人得悔改而来,他不轻视软弱罪人,反而亲近接纳、温暖圣化。但吾主永远也不会与罪认同,他要人走在悔改康复的道路上,即使罪恶深重、即使步履蹒跚。

(一)圣经对疾因的看法

旧约时代的早期以色列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医治都与天主有关。遵守诫命的人将不会生病,得到疾病的人应求天主医治,因此甚少藉助医生与药物。究竟疾病从何而来?以下拟依据《圣经》和现代医学,来说明疾病的来源。

1.疾病来自天主的惩罚:《旧约》认为,疾病可以归因于人叛逆天主而带来的咒诅。当我们听从天主的命令,祂必爱我们,赐福与我们,使一切的病症离开我们(参申7:12-15)。倘若我们不谨守遵行天主的命令,祂就必将至重至久的病,加在我们和后裔的身上,直到我们灭亡(参申28:58-61);如天主直接伸手用瘟疫击杀犯罪的百姓(参民14:37;16:49;25:9)。因此,健康是顺服天主的赏赐,而疾病是不顺服天主的惩罚。

2.疾病从撒殚的侵蚀:撒殚是邪灵,有超自然的能力,也能使人生病。例如牠击打约伯,使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毒疮(参约2:7);有一个女人被附魔,驼背了十八年(参路13:11);在革辣撒有人因附魔而发疯,许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坟墓里(参路8:27)。因此,如果没有天主的保守,魔鬼也会使人生病。

3.疾病来自原祖的罪恶:自从原祖犯罪后,罪就进入了世界,人类受到败坏的辖制(参罗8:21-23),从此开始有生病和死亡的现象。例如生活放纵而酗酒,会使人受伤生病(参箴23:28-35)。而现代医学则认为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有物理性因素,例如到高山旅游,因气压降低可引起高山病。有化学性因素,例如喷洒农药可引起中毒。有生物性因素,例如各种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传染病等。

新约时代,经上记载,耶稣前行时,看见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他的门徒就问他说:“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眼呢?”耶稣答复说:“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若9:1-3)。可见当时一般的犹太人认为,疾病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但耶稣的回答却否定了这一说法。

1.来自身体的疾病:包括先天或后天的疾病。若望宗徒描述一位天生是盲人的故事(若9:1-6),圣保禄提到天生是瘸腿的人(参宗3:2;14:8),这些都是先天的疾病。至于产生这些病的原因,宗徒们像我们一样好奇地请教耶稣:“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子呢?”(若9:2)耶稣答复说:“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若9:2-3)至于后天的疾病,圣保禄对弟茂德说:“你以后不要单喝清水,为了你的胃病和你屡次生病,却要用点酒。”(弟前5:23)可见弟茂德之所以会常常生病的原因乃是因为他饮食过于随便。所以圣保禄在这里建议弟茂德可以稍微用点酒来调适身体,使肠胃不适的情况得到改善。当然,在今天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有人们熟悉的因心态、睡眠、运动、营养、压力等不良积累造成疾病。也有人们不熟悉的由于缺陷基因(defectgene)、脱轨基因、“变幻”基因(guirkgene)、越轨基因、“非法”基因(outlawgene)而造成的疾病,但大多数人现在有的疾病都是后天的疾病。

2.来自心灵的疾病:心灵的疾病包括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像空虚、孤独、茫然、嫉妒这样的心灵问题。如经上说到:若瑟的哥哥嫉妒他(创37:11)、祭司长嫉妒耶稣(玛15:10)。圣保禄也描述:“犹太人却起了嫉妒的心,聚集了一些市井败类,结伙成群,扰乱城市;又闯进雅松家里,搜寻圣保禄和息拉,要拉他们到民众那里。”(宗17:5)。圣经虽然没有详细介绍这些心灵疾病者的身体状况,但心灵的疾病势必影响身体的健康,这也符合中医“病由心生”的看法,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哈佛大学教授林曼博士(Dr.Lindmann)说:“医院里,41个癌症患者之中就有33个是在亲人去世时开始患病的。”悲伤、忿怒、忧虑、嫉妒、骄傲、贪心等,都影响身体的各种器官。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赛德勒博士(Dr.Sadler)说:“每一个留心观察的医生,都知道情绪是人类经验中的主要因素。”他还说:“50%的病人,是患着机能上的,而不是器官上的疾病。另25%因机能上的障碍而直接引起器官上的疾病。所以在事实上,每四个病人中就有三个是因心理及精神上的失调而患机能性的疾病,进而引起器官性的疾病。”

3.来自生命的疾病:这种疾病是大多数的人都有的疾病,但却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疾病。什么是“生命的疾病”呢?从基督信仰来看,人因原罪而导致生命有限,病、死都由罪而来。因此,这种生命是一种有缺陷、有痛苦的生命。经上记载,耶稣曾治愈了一位病了38年的病人,事后耶稣在圣殿里遇见了他,便向他说:“看,你已痊愈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若5:14)在这段经文中,虽然耶稣并没有指出他是犯了什么罪,但就耶稣的用字、及经文的情境与前后文来判断,耶稣指责他所犯的罪,不是从违反罗马帝国法律的角度来说的,而是从违反了天主律法或诫命的层面来论述的。因此,在天主面前,不一定是只有触犯某个国家法律的人,才是罪人。只要是冒犯天主的人,就是罪人。只要是“罪人”,都可能成为“病人”。因此犯罪会导致疾病缠身,这是若望宗徒所提醒我们的重点。另外,生命的疾病来自撒殚的邪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约伯。《约伯传》告诉我们约伯之所以会生病、以及他的许多儿女突然间死去,都是来自于撒殚的攻击(约1-2章)。同时,《福音》中也记载了许多因为撒殚的邪恶使人成为哑巴(参玛9:32-34)或导致行为异常的情形(参玛8:28-34)。

尼苛德摩知道耶稣是谁,但这并不够。我们应以行为表现出我们知道的,并且让基督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救主。当祂借着圣神进入我们心灵时,在精神上我们重生了。我们只能在心神上与主相通,因此,我们必须在心神上在主内重生,否则在精神上,我们仍然是死的。

(二)圣经对医治的看法

圣经并不排斥看医生和吃药。所以基督徒生病时,应先祈祷依靠天主,其次也可以吃药和看医生,这是合天主旨意的行为。

在旧约时代,人们认为只要听从天主的话语,行祂眼中看为正的事,就不会生病(参出15:26)。因此,以色列百姓不重视医药的学问,《旧约》中很少谈论医生和药物。而邻国埃及则重视医药的知识,当时的医药与宗教、占卜有关。医生中有法师、术士,因此药方包括符咒。所以一般人找医生,是与拜偶像有关。就像今日在台湾的乡下,有人受惊吓,要到庙里去收惊;有人生病,到庙里去求符咒,焚烧后与水一起喝下,是藉助拜偶像来医病。难怪《旧约》的作者曾批评阿撒王,说他脚生重病时,“不求上主,而只求医。”(编下16:12)。约伯生病时,曾责备朋友说:“因为你们都是谎言的捏造者,全是无用的医生。”可见当时的人对医生是没有信心的。

旧约的观念认为疾病是天主降下的灾祸,倘若没有天主的医治,绝对无法痊愈;而且天主医治时,并不须要藉助药物。因此旧约时代,很少记载医生和药物。如亚巴郎带着妻子撒辣依寄居在基拉耳,因为撒辣依长得很漂亮,革辣尔王差人把撒辣依取去,想娶来为妻。天主因撒辣依的缘故,使亚比米勒家中的妇人不能生育。后来,王将撒辣依归还亚巴郎,他向天主祷告,天主就医好了亚比米勒和他的妻子,并他的众女仆,他们便能生育(参创20:1-18),并没有藉由医生和药物。但在《旧约》中却有“良药”的记载。如要留心听父亲的训诲,就得了生命,又得了医全体的“良药”(参箴4:22)。又如当天主要向敌人报仇,刀剑必吞吃得饱,饮血饮足;埃及的民虽多服“药材”,总是徒然,不得治好(参耶46:10-11)。意思是医治、使健康,并没有药物的含义。

但在《德训篇》中为我们提供了对医疗的详细看法。其成书于公元前至年间,其第三十八章中记载,治疗原是来自至高者,但仍应尊敬医生,因为他是非有不可的,也是天主造的。天主使大地生长药材,祂赐给人医学的知识。所以,医生用药材治病,减少人的痛苦;药剂师用药材配制香甜的合剂,和治疗疾病的膏药。他的工作没有止境,直到医好了世上的人。我们患病时,不要失望,但要祈求天主,祂要赐我们病愈。我们生病时,应远离过犯,管治我们的手,洗净我们心中的一切罪恶;而且应奉献馨香和上等面粉的祭品。但是也要请医生来诊治,因为他是天主造的,不要让他离开我们,因为我们需要他,有时他会妙手回春。故此,医生也应该祈求天主,为使他能给人安乐与健康。

在新约的时代,有许多非专业的医生,他们采用神秘的方法来治病,但对病情却无帮助。如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参谷5:25-26)。后来希腊的医药兴起,他们培训专业的医生,并以科学的方法制药,确实解决病人的痛苦。所以耶稣说:“不是健康的人须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玛9:12)在《新约》中,也记载着药物的使用。如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撒玛利亚人用酒和油为伤者涂抹伤口(参路10:34)。酒含有酒精的成分,有消毒的功能;而油是指橄榄油,有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又如在《默示录》中,耶稣劝告老底嘉教会要买眼药擦眼睛,使他们能够看见(参默3:18)。因为老底嘉城以眼科医生及眼药产品而名闻当代。

三、基督徒面对疾病的态度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4]中说:“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被迫承认自己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可见,人需要高质量的活着,而不是活得久。作为基督徒需要活在一个用天主慈爱浸润的世间,沐浴爱的阳光,依仗爱的力量行走,以致让生命的别离,因为有天主爱的存在而变成永恒。至少,在面临生命终结的那一刻,让我们能够微笑着和自己所爱的人及世界挥手告别。为此,面对疾病基督徒当怀有以下三个态度:

1.不要给疾病作道德判断:即使在今天,仍有不少基督徒,甚至在农村堂区服务的个别神职人员认为:疾病,特别是一些不治之症是天主对人罪恶的惩罚,就是一些患者也自认因罪恶,天主讨厌自己了,抛弃自己了,所以,疾病是天主对自己的报应。这种道德判断是否对基督徒恢复健康、灵性成长、提升信仰有益,我觉得存在着不少缺失。桑塔格说:“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当疾病的个人身体,转化为一种社会身份。只要某种特别的疾病被当作邪恶的坏事,那么大多数患者一旦获悉自己患了这种疾病,总会觉得在道德上低人一等,尤其那些身体出了严重问题的人,或被认为是由于虚弱而应该受到特殊照顾的弱者,或被认为是性格和生活习惯有缺陷的人,或被认为是已经没有发展前途的人,或被认为是由于自身的邪恶或不道德而应该得到惩罚的人,或被认为是行将就木的人。无论各种社会话语把疾病的来源归因于天谴、不良生活习惯、遗传或性格,患上重疾的病人都是一种很容易产生耻辱感的“另类”人。比如,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的人总是倾向于对自己所患之病三缄其口,因为癌症很可能被当作一桩丑事,甚至危及他的工作。由此,不仅给他带来精神上的耻辱与痛苦,还会影响到其生存资源的获得。

同样,许多身患重病或智障的基督徒也面临同样的处境,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罪恶感压迫。由此引起包括恐惧、害怕、焦虑、厌恶、怀疑、怜悯、过度保护等一系列常见的心理扭曲和社会反应,甚至让一些人在懊悔、纠结、抱怨中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对信仰感到失望,进而在冷淡中失去信仰。

因此,面对身患疾病的人,我们应该充满同理心,凡事为患者着想,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思考。像德兰修女照顾麻风病患者一样,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照顾,多一份体贴,多一份鼓励,让他们感到基督内的爱,在天主爱的陪伴下,在病痛中更深层地认识信仰,而不要给疾病作道德判断。耶稣也清楚的告诉我们:“你们不要判断人,免得你们受判断,因为你们用什么判断来判断,你们也要受什么判断;你们用什么尺度量给人,也要用什么尺度量给你们。”(玛7:1-2)

2.对待疾病要治疗与祈祷并行:面对疾病人们常常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人说:“小病靠祈祷,大病靠神迹,一切都要信靠天主”,也有人说:“大小病,医院,相信科学。”前者说:“不要以为医学万能的可以征服一切疾病。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万,其中近万人死于慢性病,而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万。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而医学却没有根治的方法。”后者说:“靠祈祷,靠神迹。医院做什么?医生早该失业了,况且为什医院呢?”

面对疾病,究竟是通过医生,还是祈祷医治呢?在圣经中,我们看到天主的医治渠道,并不是只有祈祷一条,圣经中有许多祈祷之外的医治事例,如:纳阿曼的病(列下5:8-14),希则克雅王的病(列下20:7),以色列百姓的病(户21:8-9),厄弗所人的病(宗19:12)等等,都是祈祷之外得医治的,非常的奇妙,表明天主的医治方法是多样化的。并且主耶稣也赞同人病了应当求医看病,祂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玛9:12)虽然主耶稣自己曾用神迹医好了许多病人,但祂并不反对人当医生,也不反对人求医看病,而是要求所有病人要就医治疗,因为医生被誉为“生命的守护者”,护士被誉为“白衣天使”,药物也是天主设立赏赐的,是为病人服务的。所以医院就诊,吃药、打针也是必需的。冷了要穿,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水,同样,人病了要吃药打针,减轻病痛,如圣保禄让弟茂德用“药酒”,也证明在有胃病时就应该用药。(弟前5:23)而且,从圣保禄书信中的介绍来看,陪伴圣保禄传教的路加本人就是医生(参哥4:14),从路加所写的《路加福音》中,我们常会读到一些医学的专有名词。作为圣保禄的私人医生和友伴,在福传的途径中,路加必然用医药照料过各地的基督徒。

所以有医疗条件的基督徒都不可放弃治疗,带着信心去医治,相信天主会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治愈,同时也要坚持祈祷,治疗与祈祷并行期待疾病的痊愈。没有医疗条件的基督徒或医生无法治愈的顽症,可以适当用药,坚持信心的祈祷,也可以禁食祈祷,求天主医治,因为在人无能为力时,天主就开始彰显祂的大能。然而,也很有可能,我们身体的疾病现在不会完全被医治。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相信:在将来天主必然会完全的医治我们,有一天我们必然会经历到完全健康的身体,不再有悲哀疼痛、不再有疾病死亡。因此我们可以说:天主的确是医治了我们的一切疾病,因为这一切都是天主在耶稣基督里已经应许,且将要完全成就的事。

3.天主会有最好的照顾:耶稣来到伯多禄家里,为伯多禄的岳母治好病后,《玛窦福音》强调说:“祂承受我们的脆弱,担荷了我们的疾病。”(玛8:17)也就是说,因为耶稣已经为我们受鞭打,所以我们的疾病能得到天主的医治;因为耶稣已经为我们牺牲祂自己,且是死在最羞辱的十字架上,所以我们的生命能脱离罪的辖制、能与天主和好。但我们常常忽略耶稣也在受鞭打中付出极大的代价,来医治我们的疾病。疾病的代价是“受苦”,我们原本应该为自己的疾病而承受痛苦,然而耶稣却愿意替我们承担我们原本要付出的受苦代价,为的是要使我们的疾病得到医治。因为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到医治;因为祂的牺牲,我们得到永生。

因此在耶稣的受苦中,我们可以找到安慰与力量,使我们能去面对现在的疾病与苦难。让我们定睛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稣的身上,就不会仅仅担忧着自己的疾病。而是在疾病中,更多的思念主耶稣的受难、纪念主的恩典与慈爱、牢记主的应许与盼望。在疾苦中像纤弱多病圣女小德兰一样在灵心小路上走出一条完全信赖天主的路途。

明白经验了生病苦楚的人,才能更好地去安慰那些正在疾病中受苦的人。健康的人是很难去安慰那些生病的人。耶稣之所以能够安慰我们,是因为耶稣的肉身也曾经历过极大的痛苦,所以祂知道我们在疾病中的痛苦,也知道该如何安慰我们。因为我们很多人常常是因为遇到疾病或困难时,才进到教会,才决定要信耶稣。也有很多的基督徒是在遇到疾病或困难时,才开始认真地读经、祈祷,才开始积极地参与信仰生活及教会的各种爱心服务。因此从信仰或灵修的角度来说,疾病对我们的生命是有好处的。

总之,我们如何在病痛中,在死亡面前仍然保持喜乐的心态呢?台湾安宁疗护之母赵可式教授告诉我们:“生命交给天主,生病交给医师,生活交给自己。天主负责我们生命的长度,医师负责我们生命的宽度,自己负责我的生命意义。”[5]所以,不论健康或生病,我们都是属于主耶稣基督的人,我们都为基督而活。基督徒不是活在顺境中的天主子民,而是活在应许中的天主子民。基督徒不但对现在有盼望,更是要对将来有盼望。主耶稣基督没有应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会没有苦难与疾病,但祂应许我们在苦难与疾病中会有平安,并且应许我们在将来不再有苦难与疾病。正是这个应许,我们可以更有力量及盼望地去面对现在的苦难与疾病,因为,我们坚信天主对我们会有最好的照顾。

●小结:今天尽管科学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可是生老病死,特别是面对危机死亡的疾病,仍然使人无可奈何,甚至束手无策。俗话说,治病治不了命,长胳膊拉不住短命人,世间医生纵然有妙手回春之术,也仅能延续生命。耶稣是人的肉身和灵魂的良医。耶稣也许诺门徒,如果覆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愈(参谷16:17-18),而且耶稣不仅可以驱除疾病,还清楚地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若11:25-26)人的肉身有病需要治疗,心灵不健康更需要治愈。肉身来自灰土还要归于灰土,而灵性的生命是永远的,有病不治同样会死(参玛22:13)。

[1]《实用医药基础》王自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年

[2]VirchowR.Introduction.In:RatherLJ,trans.Disease,LifeandMan:SelectedEssaysbyRudolfVirchow.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年

[3]参考:《基础医学整合浙江大学精品课程》第四篇疾病概论,第一章疾病的病因发病学

[4]《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第5-77页

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年1月16日-年12月28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5]《安宁陪伴》赵可式著,台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8月15日,扉页感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ancaic.com/wnyf/7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