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医学界多年以来渴望攻克的难关,如果有人本身对艾滋病免疫又会怎样?昨天,「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新闻不仅令学术界为之轰动,也在网络和媒体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公布这一消息是的是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团队,但南科大校方发表情况声明,称对此研究不知情。
声明
事件回顾
据人民网11月26日报道,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姐妹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姐妹尚处于胚胎未植入母亲子宫时,其中一个基因(CCR5)经过基因编辑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这项由研究人员率先口头发表的成果目前尚未以论文形式正式发表,也未由领域内其他专家审核。但该消息目前已引发全球哗然,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KiranMusunuru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这是不合理的。”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转化研究所(ScrippsResearchTranslationalInstitute)所长、基因组学家EricTopol认为,“这还为时过早。”美联社报道中则称,许多主流科学家认为这太不安全,其中一些甚至谴责这项研究为“人体试验”。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11月26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对没有科学论文正式发表的消息,是不应该胡乱宣传,更无法点评的。”但就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陈志伟认为,“这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
“超越诺贝尔奖技术体外受精”
据贺建奎介绍,他为7对夫妇改变了胚胎,其中1对最终顺利怀孕。但他的目标不是治愈或预防一种遗传性疾病,而是试图赋予一种很少有人天生具备的特性——一种抵抗未来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能力。
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可查阅的《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下称“《伦理申请书》”)。这项名为“CCR5基因编辑”的科研项目起始时间为年3月,项目历时2年,项目负责人为贺建奎。
(贺建奎)
《伦理申请书》显示,该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之前就获得了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贺建奎对美联社称,参与该项目的所有父亲都感染了艾滋病毒,而母亲都没有。但他们基因编辑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小的传播风险,而是为感染艾滋病毒的夫妇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有机会生下一个可能免受类似命运影响的孩子。
卫计委:基因编辑婴儿未经医学伦理报备
有网友质疑,该项目进行前是否通过伦理审查?新京报记者曾致电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在开会讨论此事,此前并未收到项目的伦理审查报备。此外,11月26日下午,因“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而被卷入漩涡的医院总经理程珍回复澎湃新闻称,刚知道此事,目前正在了解,唯一可以确定是,“医院出生,医院做的实验”。
针对贺建奎与深圳和美的关系,程珍表示“没有关系”,但对于网上传医院印章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程珍表示“仍在调查中”。
程珍多次强调,自己于年7月刚刚被调至深圳任职,医院前期项目并不了解。
对此,网友表示太可怕了
此消息一出,迅速窜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激烈讨论。
有不少网友表示此举“令人害怕”
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是福音”
下面,相关时评素材来了!
「光明时评」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科技进步,还是哗众取宠?
今天的朋友圈,被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刷屏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问一个问题:这究竟是值得国人骄傲的科技进步,还是个别科学家不顾伦理与法律法规约束的哗众取宠?
基因编辑技术问世以来,一直面临着伦理争议,各国对其能不能应用于人类胚胎的研究均持极为谨慎的态度。我国亦如此。年,原科学技术部和原卫生部联合印发《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其中第六条规定: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
(一)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
(二)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动物的生殖系统。
(三)不得将人的生殖细胞与其他物种的生殖细胞结合。不少科学家认为,这一规定也适用于基因编辑技术——也就是说,如果在我国深圳开展了这项实验,那么相关人员和机构已经涉嫌违反我国的法律法规了。
生殖细胞不同于体细胞,其改变将会遗传给后代。而我们对人类胚胎的发育了解、对人类基因组功能的了解等,都还处于非常基础、极不全面的阶段。在诸多影响皆不明确的情况下,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投入临床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虽然绝大科学家都同意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殖细胞编辑的临床使用进行定期评估,但截至目前,似乎并没有出现能够改变这一指导原则的科学突破。
这项研究的完成人、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贺建奎本人原来似乎也是支持这种谨慎态度的。年2月他曾在科学网发表博客《人类胚胎基因的安全性——记伯克利基因编辑研讨会》。文中列举了动物模型和细胞系、脱靶、嵌合体、胚胎发育和多代效应等五个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安全性问题,并写道:在解决好安全性问题之前,“进行人类生殖目的的基因编辑是不负责任的”。但网传的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显示,这项研究的起止时间是年3月—年3月。笔者也非常好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究竟贺建奎取得了什么样突破性的成果,能让他自己颠覆自己?
再看回这项研究本身。今天诸多业内科学家均表示,这两个婴儿的父亲是艾滋病毒感染者、母亲未感染艾滋病,婴儿本来就不是高风险人群,也完全可以用已经被证明的、更安全的方式阻断母婴感染,为什么一定要采用基因编辑手段?而这一基因的缺失能够带来什么影响依然未可知。或许一位科学家的回答可做参考:可以出名,但医学价值不大。
而就在笔者完成这篇评论的同时,医院回应:“这件事不属实,我们没有接受过相关信息。”这更让整个事件变成了扑朔迷离的罗生门。
不管真相如何,这一事件提示我们
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了。这是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双胞胎,在受精卵时期,通过基因编辑手术,对他们的一个基因进行修改,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
自从人类科学进步进入到基因领域,就拥有了造物主的能力。对于这样创造或者毁灭一个物种的能力,人类应当保持谦卑的态度,小心翼翼进行探索。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的已知总是远远小于未知。我们自以为能够掌握某种科学技术来改变世界,却常常被随之而来的后果打脸。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纳指出,技术具有极大的“报复效应”。报复效应与副作用不是一回事,比如抑郁症可以通过抗抑郁药得到缓解,但服药之后容易引起腹泻,这是副作用。但患者一旦开始服用抗抑郁药,有可能加重药物依赖,反而更加抑郁,这就是报复效应。为了灭杀美洲火蚁,美国政府曾经在东南部地区大量喷洒DDT等剧毒农业,30年过去了,美国人惊讶地发现,DDT消灭了火蚁的天敌,火蚁却更加茁壮了。
更著名的是抗菌素的发明,曾经一度让人们乐观认为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将会彻底消灭。但是,大量抗菌素的使用,使得细菌发生了急剧的进化,抗药性空前提高,人类不仅要承受用量更大、副作用更大的后果,还要面对一波又一波“超级细菌”的进攻。这就是技术的“报复效应”。这就像往墙上打乒乓球,人类往自然界打一个球,很快就会被反弹回来。能不能接得住,是个问题。
这种后果是不得不防备的,尤其是当能够改变物种生存状态的技术,应用于人类自身的时候。作为基因编辑技术的领先国家,美国尚没有将其批准可以用于人体试验。这里面的伦理学和社会学问题,已经足以令人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当外国科学家尚在讨论是否可以将经过基因改造的动物放归野生环境的时候,中国却已经在世界上率先开展基因技术的人体试验,并且在贺教授的手里,第一次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人种,一种免疫艾滋病的人种,这里面的风险有没有认真考虑过?
免疫艾滋病,看上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以免疫艾滋病,就可以免疫其他疾病,甚至可以用来干点别的。且不论爱德华·泰纳的“报复效应”说,一旦这样的技术不受限制地展开,将会带来怎样的社会效益?免疫各种性病和艾滋病,是否意味着可以滥交?花几十万上名校很难,但花几十万可以改变基因,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在现行的社会资源分配体制下,努力将被基因取代,有钱人通过改变后代的基因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种场景并不是一个“美丽新世界”。
从伦理学和法律的角度来考虑,这两个孩子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基因改造的,他们作为试管婴儿,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相关操作,虽然应该保护个人隐私,但也需要贺教授予以说明,其来历是否符合法律、符合伦理道德。我个人认为,即使一切都符合监管要求,这对这两个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是两个被创造出来的生命,贺教授有没有想好应该怎样对她们的一生负责任?
这还仅仅是人体基因编辑带来的若干可能性场景其中的一个而已,即使完全不考虑社会效应和伦理效应,就纯生理学来考虑,被改变的基因是会被继承的,若干年之后,若干代之后,被改变的基因会给人类基因带来怎样的挑战?人类正在小心翼翼推动基因技术的进步,连野生动物的基因改变都不敢随意为之,生怕一不小心就带来物种的灭绝,何况人类自身?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展人体试验,治疗不治之症,与通过基因技术创造新的生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面对无穷的未知世界,人类应当保持谦恭的态度。而对于基因技术的监管,类似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技术已经跑在了监管的前面,有关部门必须出来表态,模糊不得,不容回避。
高考生物知识点也来了!
人类遗传病
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1)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2)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三、人类遗传病类型
(一)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3、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
4、类型:
(二)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常见类型: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2、类型:
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五、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注意事项:
1、调查遗传方式——在家系中进行
2、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
调查群体越大,数据越准确
六、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需要测定22+XY共24条染色体。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基因工程
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得说,就是按照人们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原理:基因重组
3、结果: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品种。
二、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1)特点: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2)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
(3)例子:EcoRI限制酶能专一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4)切割结果:产生2个带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断。
(5)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对自己的DNA无损害。
黏性末端即指被限制酶切割后露出的碱基能互补配对。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1)作用:将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
(2)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
3、基因的运载体
(1)定义:能将外源基因送入细胞的工具就是运载体。
(2)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四、基因工程的应用
1、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抗虫棉、耐贮存番茄、耐盐碱棉花、抗除草作物、转基因奶牛、超级绵羊等等
2、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血栓剂、凝血因子、疫苗
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超级细菌
五、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两种观点是:
1、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
2、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最后,小编想说
任何一项技术都必须尊重人之生命,任何试验都不能以一己之私或为了所谓“历史性突破”而罔顾生命伦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