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唯心主义是唯物主义吗?
——作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同志二百周年诞辰纪念的题献贺礼
.什么是唯心主义?在反对我们的敌人之前,我们先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的敌人。唯心主义,总的说来是一种思想体系,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流派之一。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唯心主义的诞生与唯物主义一样,都是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考——对世界本质以及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唯心主义。
2.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分崩离析的,这是它错误的出发点、错误的认识论与错误的方法论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唯心主义者一边大肆宣扬着他们的神圣理论,一边又在嘀嘀咕咕:既然“精神”是世界的第一性质,那么物质应该是服从于神圣的“精神”的,可为什么我们的“精神”创造不出物质呢?
在这疑问中,唯心主义开始了第一次的大分裂:一些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的未创造来源于人类自身“精神”的的未认知,即自身的所谓“精神”还未纯粹,于是愈发的求索内心,大有“洗心革面”之势;另外一些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的创造依赖于的不是我们的“精神”,而是依赖于“我们精神的精神”。为了避免拗口,这些聪明的哲学家们还起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名字——“绝对精神”。只简到这里怎么能使这些哲学天才满足呢?于是这些“天才之天才”更加的勤奋起来,终于又减掉了四分之三,只保留了一个“神”字在。而所谓的客观唯心主义,正是这些“天才之天才”的天才创造。
3.什么是客观?“神”的创造无疑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的出现可是帮了一个大忙——唯心主义者们终于把他们心心念念的“精神”实体化了,也终于为他们“精神”能力的不足找了一个好借口:不是我们唯心主义者做不到,是我们早就有一个代言人了,“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你们也不要求我们唯心主义者啦,快去拜神吧!推诿完一番后还害怕别人不信,同时又为了再贬低一下同一阵营的主观唯心主义战友们,就说出一番神神叨叨的话,推销他们的神是“客观”的,是“存在”的,是“有用”的,总之“客观”万岁,“客观”至上,“客观”究极真理,“客观”无所不能。仿佛信了客观就是世界之王一般,不由得令人心向神往。
于是大家兴致冲冲的信起“客观”来,可是寿命也没有“万岁”、地位也没有“至上”、科学家们也没有发现“究极真理”,政治家们更没有做到“无所不能”。于是他们疑起来了:“客观”是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那样厉害?我为什么就没有能够那样厉害?
“客观”动摇了。
那么什么是客观呢?
客观是一个方法论抽象名词,意识之对象,不依赖精神而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真实存在的,和主观相对立,《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客观与主观相对,是实践中认识论的概念。这才是客观。无数善男信女信着无数尊“客观”之神,却不知道问一问这“客观”为什么不自己说说话,不自己走动走动,倒是恩准了让许多半“客观”的半仙替自己吃喝玩乐,颇有些共产主义“美人之美”的样子了。然而客观既然不依赖于精神而存在,这些“客观”们为什么要借半仙来讲话做事呢?
只有一个原因:这种所谓的“客观”,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客观,它是个骗子,是个幌子,是唯心主义用来迷惑唯物主义者的工具。
4.“客观”与物的区别唯心主义费尽心思,哄抬出“客观”这一尊法宝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混淆视听,为了扰乱唯物主义,为了混入唯物主义从而推翻唯物主义。那么,我们既然发现了它们的阴谋,就必然要指出它们与唯物主义的区别;为了找出这一点,我们就首先要把他们的大法宝“客观”揪出来,仔细的与我们所唯的“物”比较比较。
客观唯物主义的法宝是“客观”,而“客观”的代表——宗教是反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也是反宗教的先锋队和死敌。既然哲学的产生源于人对世界的思考,那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最早的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的诞生:一片大草原上的两位原始人先民已经饥肠辘辘,面对空空如也的肚皮,两位不禁要为生存到明天而早做打算。这时我们的先民甲已然绝望,恍惚中做起天上掉馅饼的大梦来;而先民乙不如甲先生思维敏捷,实在想象不出顶饱的大饼,只好再次拿起弓箭捉兔子。这两位先民可能并不会想到,他们的无意间的决定竟开创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大阵营:面对肚子是想兔子还是捉兔子的分歧,造成了唯物唯心几千几万年来的不懈论战与斗争。当然这两位都没有饿死。
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想兔子还是打兔子,都没有造成他们的死亡。于是就有人问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想法与实践都可以是‘物’呢?”当然不是。如果兔子可以凭空产生,则还不如说所有饥饿者都是没有想象能力的无脑儿。无论是打猎者分给了他食物还是兔子自己跑进来抑或是其他原因,都要有一个“兔子——人”的过程;无论他是信仰“客观”还是进行打猎实践,也都要有这个过程。
到了这里,我们就有了一个发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产生分歧,不在于客观还是不客观,而是在于是否实践。“客观”与物的区别,第一条也是在于是否能实践,尤其是是否能有效的进行实践。
讲完了实践,我们又会发现一个现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经诞生就产生分歧,而且是立刻产生分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同时诞生的!那么既然它们同时诞生,又明显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主义,那么分歧是如何造成的呢?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大梦想家身上。这位大梦想家吃到了兔子之后又开始了思考:我未曾捉兔子,为什么有兔子吃?经过不懈的思考,我们的大梦想家开了窍:既然我吃的兔子是客观的,我吃兔子的想法也是客观的,而我又没有付出客观的实践活动,那一定就有另一个客观存在发现了我的客观想法,替我进行了客观实践。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的大梦想家最后时刻还是掉了链子,既没讲到他的唯物主义伙伴,又没有讲到兔子,反而发动想象提出了一个“客观之客观”,又因为这东西作用于他的精神层面,我们还是叫我们那个熟悉的名字——“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唯心主义终究还是滑向了它!
于是我们的第二个发现诞生了: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其实就是“绝对精神”的变体,而“客观”忽视物的实践而倒向“绝对精神”,是“客观”与物的第二大区别。
既然“客观”的产生是人的思维对真正客观的反映,那么“客观”就不一定是真的客观;既然客观存在着对它不一定正确的认识,那么“客观”作为唯心主义打入唯物主义的武器就被识破了,原因就是“客观”的非正确性与物的真实存在不符,“客观”不能真正代替物。兔子是真实存在的,而对于“客观”而言,对兔子的取得只能依靠所谓的运气了。作为一种依赖宗教的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倒向了不可知论。而唯物主义不同,作为唯物主义者的猎手的认知从见到兔子的那一瞬间就确定了,他的认知是明晰的。
这就是我们发现的“客观”与物的第三大区别:由于“客观”的精神主义立场以及对实践活动的缺乏,信奉“客观”往往会倒向不可知论,对物的“唯”则不会产生这个后果。
5.客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讲到这里,我们终于理清了“客观”与物的区别。是否经得起实践、绝对精神、不可知论的检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也让物的定义拜托了所谓“客观”的影响。那么,当这两者的斗争上升到主义层面——即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作为主义的哲学,都是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进行思考的产物。所以,通过对他们思想成果的考察,是区别唯物唯心的根本方法。实践在唯物主义中是对规律进行考察的原则性办法,客观唯心主义则不然;唯心主义者们拒绝实践,或是虽然实践了,却到头来还是只把实践当作一种手段,一种试图达到所谓“绝对精神”的手段。他们的实践不是作用于实事求是上,而是坚决的用来维护宗教。宗教的产生虽然是自然规律的产物,但它的存在却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宗教是自然规律的残次品。与唯物主义相对的是,宗教是唯心主义者利用社会而造成的一种发明,而唯物主义所提出的社会规律是一种发现,是一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成果——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
6.为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能相结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产生之后不止一次的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以相结合吗?这种说法就是“二元论”。“二元论”认为,“客观”与物都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同时似乎“都不完善”“都有可取之处”,那它们为什么不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社会”呢?实际上,如果对“客观”有清醒认识就会发现,所谓的“客观”本身,就是一种二元论的尝试。唯心主义者为了遮人耳目,宣称他们的“客观”就是对“物”的认识,这种认识发现了“绝对精神”,是对物的“更高认识”,超越了心与物的界限。这种可笑说法真是自相矛盾:如果真的有这种超越,那为什么还要那么费力的四处宣讲,而不是更简洁的利用他们伟大而神圣的“绝对精神”直接控制大家认同他们的主义呢?是做不到还是不屑于做呢?如果连这一点小小的工作都不能做的话,还信“绝对精神”干什么呢!
于是我们说,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同时产生,不存在所谓的递进关系;同时唯物主义的发展不依赖唯心主义,自然就不存在“客观”作为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过渡阶段的产物,更不存在“客观”作为更高于物的存在的依赖性。所以,我们反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结合,不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是有依据的,是基于“客观”与物的区别的,是因为客观唯心主义是不同与唯物主义根本原则的。客观唯心主义永远不可能成为唯物主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