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甲亢耳嗡嗡,神针妙穴定乾坤腹脑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 http://pf.39.net/bdfyy/

道法自然:老师,神经性耳鸣针灸治疗有什么好的穴位吗?李芳祥:听宫,听会,风池,太溪,太冲《百症赋》记载:“耳聋气闭,全凭听会,耳中蝉噪有声,听宫堪攻”。《玉龙歌》也记载:“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听宫听会深处即是耳大神经,刺激此穴位可以改善内耳血液循环,调节内耳代谢,消除水肿及压力,达到治疗目的,西医来说耳鸣与内耳积水有一定关系。另外,肾开窍于耳,肝气通于耳,所以局部治疗之外,还要治病求本(人体以五脏为本),可以配合太冲穴(诸风吊眩皆属于肝,耳鸣如风吹一样的,性善动而多变,很多耳鸣患者可随情绪激动而加重)。所以耳鸣要清肝火,息肝风。太冲行间附近会有压痛点,揣穴取最敏感点针刺(或点按)。耳鸣不管任何证型,太溪,肾俞都可以配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听宫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三经交会穴。听宫穴又名“多闻穴”,是耳是门窗,耳之宫殿。针刺可以泻热养阴,聪耳开窍。听宫,听会都是张口取穴,取患侧。耳鸣也可以配合劳宫穴揉擦双耳法或“鸣天鼓”法,配合治疗或保健预防。用双手相对,把掌心(劳宫穴)擦热,然后放在耳朵上充分揉擦,每次一分钟,每日数次。可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畅通经络,聪耳明目,清心益脑。耳朵上面有全身的反射区,给耳朵按摩就是再给全身进行按摩,最简单最快速最省时省力的“全身按摩”。鸣天鼓法就是在擦耳基础上再用手指去弹敲后枕部。手掌贴住耳朵,整个手搭在后脑勺上,食指和中指配合弹敲后脑勺,脑内如鼓作声,便是鸣天鼓。长期做这个小动作,可以预防大脑痴呆,减缓耳蜗退化,防止神经衰弱还可以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二法可以单用,也可以配合使用。非常简便有效。

许婷:

李氏奇效医学?老师,入睡困难怎么治疗?用针灸,问诊发现此睡眠障碍患者有甲亢。

李芳祥:

许婷?失眠可以针刺大陵(或神门),风池,大椎刺血拔罐,艾灸神阙穴,夹脊穴走罐等方法治疗。

百会穴:百会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人体巅顶之上,诸阳之所会,一穴开而百穴开。督脉是唯一“并脊入脑”的一条经络,从哪里入脑呢,上自百会,下至风府。督脉为阳脉之海,针刺百会穴就可以泻火开窍,清心除烦,镇静安眠。

风府穴是督脉、阳维之交会穴。也可以刺,不过此穴操作不当容易误伤延髓,那就很危险了。可以用风池穴替代,要安全很多。风池穴也是阳维脉的交会穴,同时也是阳跷脉的交会穴。跷脉是干嘛的,“司目之开阖”的,“跷脉者,气并相还则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跷脉分为阳跷脉和阴跷脉,阳跷脉是管睁眼的,阳跷脉盛就失眠,阴跷脉是管闭眼的,阴跷脉盛就嗜睡。

阳跷脉足太阳之别,出于申脉,止于风池穴。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阳跷盛则病目不合(失眠),所以风池穴行泻法,能泻阳跷之热,风池又名“热府穴”,是指此穴性热,风池又是胆经的腧穴,胆与肝互为表里,互通相照,所以刺风池穴可以起到解肝郁,清胆火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风池穴,百会穴可以调节大脑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又能显著扩张脑基底动脉,使脑血灌注量增加,平衡血压,可以改善睡眠。

如果对针刺风池穴也有顾忌的话,可以用点按的手法治疗,或者用颈百劳穴代替风池穴使用,颈百劳穴或称为百劳穴,是经外奇穴,位于颈后发际下一寸(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左右共2穴。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失眠患者。

刚才说到的百会穴,百会穴如何刺?百会穴可以用1.5寸针由后向前平刺,行提插手法数次(快提慢插),使头皮沉麻胀感放射至额部,久留针。

百会穴“百脉之会”,交通一身之阳气,所以针刺百会穴可以调节十二经脉之气,安和五脏六腑,还可以调节阴跷阳跷脉,使营卫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夜寐可安。

另外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有四个穴位,叫“四神聪”,也是脑病要穴,可调治元神之府,与神志有密切关系,可以调节脑神经功能紊乱,防治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失所养也是导致老年顽固性失眠的原因之一)。

《黄帝内经》:“天有昼夜,人有起卧。阴气盛则寐,阳气盛则寤。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阳气盛则目张不欲睡,阴气盛则目闭而欲睡。

失眠患者的平均体温要比正常人要高,说明失眠患者有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也证明《黄帝内经》所言:“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瞑目就是闭眼。“死不瞑目”就是死了也不闭眼,与此相对的瞋目就是睁眼。

另外还可以在大椎穴刺血拔罐,采用豹文刺(《黄帝内经》五刺之一):“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已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豹文刺是与心相应的刺法。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缘。为诸阳经之会穴,具有通调阴阳,清热解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疗一切热症,对失眠,痤疮,发烧都极有效验,对治疗甲亢也疗效颇佳。豹文刺大椎穴可使脑络疏通,神明复常,心神安宁。配合拔罐使局部产生刺激,通过机体的调整功能可以起到行气和血,养心安神之功,可加强豹文刺的治疗作用,二者合用,相得益彰。

还可以在后背部的夹脊穴(第一胸椎到第五腰椎,各椎体棘突下旁开0.5寸处)涂少许润滑油,然后拔火罐,并沿着夹脊穴上下移动行走罐,直至沿线皮肤出现青紫瘀痧时停止治疗。

上述方法大体都是围绕督脉附近来进行治疗的。督脉为阳脉之海嘛,统一身阳气,阳盛则不寐,所以要泻督脉之火。

另外还有大陵,神门,神阙穴。

大陵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阴经以输代原,输原合一。输就是“五腧穴(井、荥、输、经、合)”里面的输穴,《黄帝内经》讲:“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从五行来归属呢,输穴属土。

心包从心,都属于火,火能生土。所以阴经是没有原穴的,原穴就拿输穴替代。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原,含本原、真元之义。《难经》讲:“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原穴就是直接治疗脏腑病的,心主神志(精神之所舍也),睡眠不好就是热扰心神,心神不安所致的,另外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为“代心受邪”。所以选择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治疗都可以。

因为失眠是阳气盛嘛,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当取大陵穴或神门穴治疗,因为心经属火,火生土,土为子,火为母,五腧穴中输穴是属土的(同时也是阴经的原穴)。

《针灸大成》记载:“心包经实证,大陵主之”“神门,手少阴心脉所注为输土。心实泻之”。

针刺这两个穴位行泻法就可以清心泻火,宁心安神。以2寸毫针以45°角斜向掌心刺入0.5-1寸,行捻转或提插手法,使针感传至指尖后留针。

另外还有神阙穴,神阙穴顾名思义,阙乃房子,神阙就是神所居住的房子。属于任脉的一个穴位,在我们的肚脐眼正中,脐下为肾间积气血之所,乃十二经经脉之根。它与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及四肢百骸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人体气机运转的重要枢纽。

三焦是怎么分的?肚脐之上为中焦,肚脐之下为下焦。肚脐位于中下焦之间,是天地之枢,肚脐旁开2寸就叫天枢穴。

神阙穴自古至今都是养身保健要穴,可以补益气血,强壮机体,调和肠胃,安神益智,交通阴阳。之前我们也讲过关于“腹脑”的内容。可以穿插起来一起学习。

人有两个“脑子”。

人没有大脑还可以生存,好多无脑儿(玩笑)。

人没有腹脑就无法生存,

脑子和小肠外观上没啥区别。

脑与小肠的象几乎是一样的,中医讲究“援物比类,取象比类”嘛。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就是腹脑

大脑络属于心

所以大脑,小肠是人体的两个脑子(双核驱动)

调理脑病也要调理小肠

人老肠胃先衰

衰老的标志就是饭量变少了,运化能力不够了,“阳明脉衰”慢慢就老了。

腹脑的概念被美国人提出,并用很多试验来证明腹脑的存在和功能

其实就是中医里说的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神明,怎么会和小肠有关联

其实这就是说的小肠区域就是腹脑所在

中国的祖先想必早已发现这个特点,所以把心和小肠归纳在一起,形成表里一体的脏腑关系。

只是中医语言深奥,今人不解,难窥其义

不过西医提出这种观念也是对中医的一种诠释和补充

西医的解说更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揉腹可以产生的“啡肽”类物质,能够迅速缓解大脑疲劳,使人产生愉悦清爽的感觉,非常有助于脑力劳动者恢复疲劳。

揉腹就等于揉脑子

间接按摩大脑。

这个神阙穴,可以针刺(一定要严格消毒),也可以拔罐,按摩,下寒者还可以艾灸,可以起到引火归元,温下清上的作用。

每晚睡觉前可以点揉一下神阙穴,双手劳宫摩擦涌泉穴,都可以帮助入睡,改善睡眠质量。

晚餐喝些小米粥(小黄米),百合银耳莲子羹,食醋,黄花菜(金针,忘忧草花)等均有助于睡眠。

针灸方法下午做可以提高疗效。这些都是治疗和改善失眠的方法要点。

上面只是常用的取穴方法,实际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再做调整。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一般失眠不难治,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卓效,且愈后不易复发。

另外甲亢可以取甲亢穴,仰头位,暴漏出甲状腺,分别在两叶甲状腺的中心点取穴,具有消肿散结,行气化瘀的功效。治疗甲亢效果很好。甲亢是因为甲状腺肿大了,腺体增多了,分泌亢进,几滴雨水不算事,如果无限N多个雨滴那就发洪水了,同样的道理。甲亢就是肝郁火旺,热胀冷缩,我们治疗先要给他泻火,消肿散结,甲状腺小了,腺体减少了,自然分泌的甲状腺素就少了。甲亢也就好了。

甲亢穴用2寸毫针直刺0.5-1寸,小幅度提插,然后快速捻转手法,以泻为主,但手法宜轻不宜重,不要损伤腺体内血管。

这个病例治疗就先讲到这里。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您留言给我们哦!!!!!亲们别忘记点赞哦!!

感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ancaic.com/wnhg/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