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何医院问诊抢医生

建立一个真正「医院」,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年医院发展的政策出台后,医院、医院、互联网巨头、药企医院。

短时间内出现「抢医生大战」。

诚然,医院发展的助推器,医院发展现状来看,医院高地,并不能以医生数量为傲,而真正形成以医疗服务为核心、打造以患者角度为主的线上线下无差别的就医场景,才是王道。

医院发展布局过程中,医院,医生却在其他互联网问诊平台执业的现象,这是出现九成「僵尸」医院的原因之一,但也足以暴露出,长期以来,互联网问诊自主定价权与如今医院的医院统一定价的矛盾,以及医院模式选择的重要性,而这一切需要时间的沉淀。

某种程度来讲,医院发展的红利来了,而业界也都认为年或是医院发展元年。

政策红利:诊疗、医药、支付闭环

年,中国涌现第一批互联网医疗先行者;年,BAT等巨头纷纷布局入场;年疫情期间,民众线上问诊需求增加。

一路走来,需求和政策成为医院核心成长要素。

健康界梳理发现,6年间,国家分别从诊疗、医药、医保三大角度发布政策对医院进行「规范」。这也正对应医院发展的三大环节:在线诊疗、医药电商、支付。

顺着时间线往前翻,医院曾一度被全盘否定。

年5月,《互联网诊疗服务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所有医院在正式文件发布后关闭,并取消之前所有的监管审批。

同年,《网上药品经营管理办法》中提出,禁止医药电商向消费者销售处方药产品。

一年后,重新开放医院,并对医院提供指导。

再到年11月,允许企业将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处方药对患者进行在线推广,也就意味着允许线上销售处方药,互联网医疗形成闭环。

年3月,在减轻患者负担,医保结算方面,关于推进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包括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受疫情影响,民众在线问诊需求增加,且在线问诊认知有所转变。

数据显示,年至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年复合增速为44%,处于超高速发展状态,根据IQVIA预测,未来三年内互联网医疗规模将以高于2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年全国医院预计超家,且医院建医院成主流,占比近7成。

虽从政策角度构成了医院发展的闭环,但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自家有医院,医生却去其他平台问诊?

一边是出现九成「僵尸」医院,一边是拥有批量医生「狂欢」的第三方互联网问诊平台。这一矛盾现象,在中国医疗发展过程中还从未出现过。

以好大夫在线为例,健康界搜索发现,一些自家明明已经获批医院的医院医生,仍在这一第三方平台上活跃。

那么,医生为何不爱用自家的医院?

医院管理部主任宫大鑫在健康界栏目连线CIO中谈到,医生不愿意在自家医院问诊,主要是因为医院建立的医院,问诊费用按照线下挂号费为准。与之不同的是,一些第三方的网络问诊平台,医生可根据不同级别,自己定价,享有自主定价权。

以北京为例,医院建立的医院问诊费用副主任60元,线上线下一个价;但互联网问诊平台不同,可以、不等。

似乎哪家给钱多成为医生活跃的首要驱动力。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医生会根据「前途」和「钱图」两个方面去做选择。「对医生来说,哪家平台给的钱多就去哪家。」

除了上述因素,医生在自家医院的问诊上,行为忠诚度不高的问题凸显。

据宫大鑫介绍,一些医院所建的医院在患者复诊时,无法对患者信息直接调出,而需重新输入,这无疑给医生在线问诊增加工作量,从而降低医生对平台的行为忠诚度。

不仅如此,相比第三方互联网诊疗平台,医院的医院上,得不到宣传。而在一些互联网问诊平台,医生除了线上电话、视频问诊外,还可发布医学图文、视频科普,开启图文问答、知识付费,且有专门的医生运营团队,增大医生自我曝光率与品牌效应。

一位对医院建设较了解的人士告诉健康界,医生不愿用自家医院平台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其认为,除了线上问诊费用的问题,医生不用自己医院现象的出现是历史原因,毕竟好大夫在线等在线问诊平台起步早,医院自家的医院刚获批,且国家鼓励多点执业,已经入驻互联网在线问诊平台的医生,也就在原来的平台继续活跃了。

相较于问诊费用、医生宣传、其他平台对医生的品牌打造、行为忠诚度等主观影响因素,对问诊患者的条件要求则为客观影响因素。

上述知情人士称,目前所有医院均为线上复诊,未开启初诊业务。

健康界查询发现,在年9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中,早已明确表示,无论是互联网诊疗行为还是成立医院都必须依托于线下的实体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只允许复诊,不允许首诊。

「但目前一些医院关于复诊在打擦边球,每家对复诊的定义不同。医院,6个月内在线下门诊有诊疗记录的才可以选择线上复诊,有的则需要一年内的线下门诊记录。目前线上复诊只有医院执行这一时间要求,而非医院无法很好执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一般来说,医院的医院医生,主要看规定时间期限内的就诊病例,所以处方有数据可查,而非医院则不是。

据查询资料,国家对医院的数据进行监管,要求所有医院数据统一对接到各省卫健委监管平台,例如成都要求,诊疗图文5年备查,视频2年内备查。

医生对现有互联网问诊平台选择的「挑剔」,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抢医生大战」的激烈。

「抢医生大战」只是第一回合

医院能量并非挂号复诊而已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已出现「抢医生大战」现象。对此,一位互联网医药圈内人士给出的一份表格显示,某药企「大拿」在疯狂储备医生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其在海南的互联网公司已储备3万余名医生资源。

或许,「抢医生大战」只是第一回合,真正能医院高地的,仅有医生资源还不够。

目前大多医院业务范畴虽逐渐扩展,但挂号、缴费、查询和医学咨询仍是医院线上使用最多,最成熟的业务,很少涉及疾病诊疗的核心业务。

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在其个人账号公开表示,过去十年,医院大部医院里的一些后勤工作,比如支付、病例管理等,没有真正触及到医疗服务,更多还是作为「中介」的一个平台。

这如同当年的「医生集团」,在若干年以后,大量的医院会成为僵尸。因为这些医院并没有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医疗服务,所以年,谁能够提供有品质的线上医疗服务,以医疗服务作为一个轴心,来连接药品、器械、慢病管理以及教育培训以及分级诊疗,这才是关键。

张强表示,医院掌握的医生数量并不能以此为傲,对于患者来讲,他可能只需要一个医生。

医疗资源的布局固然重要,但模式的选择,以及配套线上、线下协同场景瓶颈的突破,可能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关键。

目前医院发展医院驱动力不足,除了提升运营能力外,未来适度放开检测业务,或是条路子。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医院检查收入共计亿元,规模可观,医院门诊收入结构中,占据前三名的收入分别为药品销售(40%)、检测(28%)、治疗(13%)。未来如果国家开放线上检测业务,实现线上开单,线下检测模式,医院建设医院的驱动力或将大幅提升。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医院发展办主任卢清君在健康界峰会上指出,互联网诊疗存在「短板思维」和「长板思维」。所谓短板思维,即互联网诊疗只能复诊和开方;所谓长板思维,互联网开始进入处方流转,通过卖药建立商业机制,甚至部分药企也布局医院。

对照此观点,可以看出目前互联网诊疗已出现「长板思维」,线上诊疗、医生开方、药师审方、链接医药电商,最后医保或商业保险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医院建立的医院活跃度虽不及一些互联网问诊平台,但一些互联网问诊平台无法连接医保,患者长期自费购药成为患者「逃离」平台较大的影响因素。

医生不愿去自家医院问诊,只是时间问题,医院的医院在不断完善,但一个医院真正能发展起来,除了政策支持、需求涌入,构建专科品牌、提升医生与患者的行为忠诚度之外,打造线上、线下患者熟悉的就医场景,也值得各路资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ancaic.com/wnwh/9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