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丨网络)
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味中药材的应用很广泛,它就是“肉桂”,肉桂它味辛甘,性热,最主要便是有“温补肾阳”,“温中逐寒”,“宣导血脉”的作用,肉桂古人认为其性浑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下焦,所以可以助肾中阳气,之前也被称之为“命门之火”,并兼有“纳气归肾”,“引火归元”的功效。
其应用的范围也是很广泛,首先就先说一下它最主要的功效,“温补肾阳”,当肾阳不足时有可能会有男子“阳,痿精冷”,“妇女久不生育”等症。而男子可以使用肉桂配伍像鹿茸、熟地、菟丝子、枸杞子、潼蒺藜、山萸、附子、内苏蓉、巴戟天、山药、茯苓、泽泻等中药材治疗,女子则可以配伍像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香附、生艾叶、附子、紫石英、吴萸、乌药等同用;这是一方面,当“肾阳虚”时也可导致像“小便不利”,“水肿”等情况的发生,这时可以用这味中药材配合熟地、山药、牛藤、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车前子等同用,也就是“济生肾,气丸”的加减使用。
(图片来源丨网络)
肉桂还有“温中逐寒”的作用,因为感受寒冷之气而导致的“心腹疼痛”,“腹胀”,“少腹冷痛”,“寒疝”,“痛经”等,就可以使用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吴茱萸、小茴香、乌药、丁香、沉香等同用。“脾肾阳虚”影响到中焦运化失调而产生“虚寒性泻泄”,“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等症,这时可以使用肉桂配合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干姜、附子、补骨脂、肉豆蔻、柯子、五味子等中药材同用。近代有使用肉桂配伍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柯子、炒山药、灶心土等中药材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肠炎”等证多表现为“虚寒泄泻”的人群,可取得一定效果,可以参考。
而据近代研究表示,肉桂所含的挥发油,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和胃肠痉挛性疼痛。
(图片来源丨网络)
肉桂还可以“宣导血脉”,血在脉中流行,寒则凝涩,温则流通,像气血虚弱,寒邪阻滞,气血流行不畅而生的“阴疽”,或手指,足趾发凉疼痛,或指节黑烂,甚则指节腐烂脱落,这种情况叫做“脱骨疽”,而近代称之为“闭塞性脉管炎”,就可以用肉桂温通血脉,经常搭配的有熟地、麻黄、白芥子、鹿角胶、附片、红花、干姜、细辛、桂枝尖等。又如气血虚弱的人,痈疽溃烂后久不收口,也可以用肉桂配合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炙甘草等同用,也就是“十全大,补汤”加减使用,据近代研究报导,肉桂有中枢性和末梢性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增强血液循环。
肉桂还可以运用于“引火归元”当中,肾阳虚衰而导致的虚阳上越,出现“面赤”,“虚喘”,“汗出如油”,“足膝寒冷”,“脉虚无根或尺脉微弱”等症,便是真寒假热的“戴阳证”,须要速用好的肉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经常配合的中药材有熟地、山英、五味子、人参、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等。如肾火上浮而出现“上热下寒”的证候,也可使用肉桂引火归元,常配合的中药材有元参、川断、牛膝、熟地、知母、细辛、桑寄生等。
附子与肉桂相比较的话,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隔气,就是古人所说的“回阳救逆”,故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而肉桂的作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更能引火归元,以息无根之火,故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阳”,可以这么说,救急多用附子,补益多用肉桂。
而肉桂也有不同的分类,质量好药力足的肉桂称“紫油桂”;翻去外面粗皮及里面薄皮的称“桂心”、性不燥,适用于“助心阳”、“交心肾”;而幼桂树皮,称为“官桂”,力弱性燥,适用于温中燥湿,一般的则通称肉桂。“阴虚火旺”,“热痛伤津”者要忌用,孕妇禁用,并且不宣与石脂同用。
免责声明:本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学习交流目的之用,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