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炜
几天前,许小年教授有一篇关于“推崇互联网思维的人是无脑儿”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熟读之后,我掩卷长叹,有三个字如鲠在喉——
我不服。
必须承认,我这篇文章有点“标题党”了。
许小年教授是素受尊敬的经济学家。说他“一窍不通”,当然有点过分。不过好在这个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只有“一窍”不通而已。
教授是在书斋里思考理论的学者。而我们这些创业的人,则是把身家性命押上去的行动者。
如果被忽悠了,教授顶多是摊手认错。而我们却要羞见妻儿,愧对兄弟,甚至是偿以血泪。
论学问,当然是教授大。但是要论对所走道路的责任心,我们则当仁不让。
但愿我这些年在互联网思维上的一些实践和思考,能够帮助许小年教授通此一窍。
在那篇文章里面,许小年教授对互联网思维的几个关键词:从“互联网思维”名词的由来,到“单品海量”、“极致”、“羊毛出在猪身上”、“平台战略”、“互联网+”、“P2P”等关键词逐一进行了批判。
下面我也逐条和教授商榷。
一、关于“互联网思维”
许小年教授批判“互联网思维”是从名词开始的。认为国外根本没有对应的词语,所以是一些没有学问的学者为了宣传的效果而生造出来的。
拜托啊,许教授,词汇是什么?是思维的工具,不是客观的现实啊。
我们身处于中国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就算是生造了一个词,如果有助于大家理解商业和技术的趋势,又有何不妥?顺手抄起的小米步枪,未必就不如洋课本上有据可查的洋枪大炮。
还是借用佛家的一个比方吧。
我们顺着手指去看月亮,你说这根手指不好看,而且为什么中国有而国外没有,所以月亮是不存在的。逻辑何在?
二、关于“单品海量”
许教授认为“单品海量”和“多品微量”会共存,需要在“批量和需求多样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许教授站在人类社会的角度上,这样的表达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站在一个具体企业角度上,这就是大错特错了。
你不能要求一家企业既做批量的T恤,又做定制的西服。在企业的竞争中,你只能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是赢者通吃的模型,快速冲出规模是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必然选择,而“单品海量”的策略成为互联网企业取胜的关键。集中公司所有的资源,单点击穿一个市场,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在面对诺基亚几百款手机的时候,苹果只出了一款手机赢得了市场;在面对几千款山寨机的时候,小米也只出了一款手机赢得了市场。我创业的公司——“爱空间”进入家装市场的时候,只提供一款元/平方米的家装产品,从而引爆了整个家装市场。我们是从年1月份开始上线,传统的家装公司经营十多年,一个月的订单才多单,而爱空间当月订单单。这才是“单品海量”的内涵。
三、关于“极致”
许教授认为“极致”是自杀行为,追求品质的%,会导致成本失控,从而将成本的增加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只能说,这是许教授在用工业思维来理解互联网思维的“极致”。
君不见,Uber只需要打开App,点击一个按钮,就会有部车来到你身边,这是极致的表现;
君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