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毕加索middot达利真迹展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https://m-mip.39.net/pf/mipso_4655747.html

写在前面

上星期拉着朋友去看了毕加索·达利真迹展览。与我自己的预想不同,在内容上,展览没有展示两位大师为人熟知的作品,而是更全面地展现了他们的一生;在场馆选择上,没有选择安静宽敞的大型美术馆,而是与艺术体验馆合作,带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更让我惊奇的是,观展人群大部分都是六七岁的孩童,他们或由父母带领,或参加艺术早教机构的活动。意愿讲解者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孩子,他们甚至让孩子们在展厅内随意走动,随意讨论,摹画大师的作品。这样的展览让我更多地去思考艺术早教的必要性,思考当今展览形式和服务,思考我们是否真的看懂了艺术,我们又是否需要看懂艺术等问题。

巴勃罗·毕加索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马加拉,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在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艺术造型表现上也自成风格。

蓝色与粉色时期(-)

在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个人理想和贫穷的生活现实的对比,激发了他创作的形象源泉。同时他也在寻找和塑造能恰当、充分地表现自己艺术态度的风格。其间他创作了很多蚀刻版画,并带有一丝忧郁的气息。

到了粉色时期,爱情的滋润使之创作的版画出现大量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画面,他的手法开始变得轻快,线条开始变得灵活。

毕加索设计的宣传画报

空白

立体派时期

毕加索于年完成的著名作品《亚威农少女》被视为其原始立体主义的初步形成。

很快他转向其最为主要的艺术时期-立体主义时期。他在这一时期表现物体的方式是激进的,擅长用变幻的视角来描绘物体,风格上主要受到塞尚理论的影响。力求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的不同视角,将其简练变换为二维的图形,使物体与空间不能区分。

输入

《虚构肖像》系列

莎士比亚虚构肖像达达尼昂虚构肖像李尔王虚构肖像

国王虚构肖像毕加索父亲虚构肖像

骑士虚构肖像大卫虚构肖像

李尔王虚构肖像茱丽叶虚构肖像

毕加索曾说

我在十几岁时画画

就像个古代大师

但我毕生都在学习

如何画得像个孩子。

近年来很多艺术教育机构把这句话奉为经典,并以此来打动家长为孩子报名艺术早教项目。他们说“每个孩子都是隐形的艺术大师”。

其实,这句话不应该这样理解,毕加索的本意是:用孩子般的眼睛去“观看”。而这种回归纯真的感受必须建立在多年的绘画经验和画面控制能力上。

然而,我们接受艺术早教的孩童接受着所谓释放天性的教育,无论画出来什么老师都会不停称赞,但是得奖的永远是最工整的画作。

然而,我们的孩子没有十几岁就媲美拉斐尔的绘画天赋,没有观察微处,设计构图的高度自觉,他们只有着倾注希望,具有教育焦虑的父母。

其实,毕加索的话并没有说完,下一句是:“问题是孩子们一旦长大该如何保护这种艺术细胞。”很难想象艺术早教机构培养出来的小画家们拥有怎样的艺术细胞。

更可笑的是,明明整个展览中最符合“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主题的就是《虚构肖像》系列。然而,此早教机构带着孩子们径直走过,直奔达利画作展区。

这样,孩子就不知道毕加索并不是在乱涂乱花,他们就不知道毕加索所用的每一个色彩,每一条弯曲的线条,每一只多出来的眼睛都有其象征意义。他们就不知道《李尔王虚构肖像》背景所用的红蓝白代表的是法国国旗,他们就不知道《茱丽叶虚构肖像》那一上一下的蓝眼睛其实代表着泪水和忧郁的悲剧色彩。孩子们不知道,他们在涂鸦,他们在乱花,他们还被教导着自己有机会变成下一个毕加索!

新古典主义时期(-)

在一次意大利旅行中,他对意大利各教堂内的古代壁画与宗教雕塑产生了强烈兴趣,从中感到一种生命的喜悦。由此决定重新接受古典主义的人体之美。这些作品线条流畅,尊重传统的明暗手法,人物造型或粗壮结实,或优美抒情,有时还是用古罗马的神话题材,但是古典风格中却透出强烈的现代趣味。

《梦》

年,47岁的毕加索

邂逅了一位长着一头金发

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

从此这位少女就成为了

绘画与雕塑的模特

《巴伯罗.毕加索多拉.玛尔》

标题上看毕加索把多拉.玛尔称做自己的妻子。

《哭泣的女人》原型多拉.玛尔

画面上的多拉眉睫如钢刷,眼冒寒星,泪雨直下。面部色彩黄绿对半夹着片紫以示血脉贲张个性冷暖无常。她唇齿区间蓝白惨淡,一手抓着腮帮。造型多用直线,棱角分明,极显肌肉的僵硬和情绪的张力。伤心极度的多拉被折磨到精神失常。当毕加索厌倦了她的哭泣,那先前的美人就成了后来的“人模鬼样”。

版画活跃期(-)

对于版画技法,毕加索常常是偶然获得,却深得所有表达秘诀之神髓,从不会陷入技术性细节中。

年,是毕加索石版画创作高峰期,这段时间他的作品常常透出一种古典美。

年,由于马蒂斯去世,毕加索出于对画坛名家的怀念,开始以他特有的风格出临摹他们的代表作,从而形成专门以变体临摹前人的名作的艺术时期。

小卢卡斯·克拉纳赫

这是毕加索的第一幅麻胶版画作品

《长满胡须的脸》&《脸的轮廓》

在创造每个关于部落的作品中,毕加索总是用最简单的线条,最简单的图形造就一张生动,充满活力的脸图腾。晚年的毕加索追求的或许就是一种直接,随心,纯粹的回归。

《斗牛》

从二维到三维的立体版画

《格尔尼卡》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毕加索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萨尔瓦多·达利

展览到这里已经过半了。由于艺术早教班早已离开毕加索展区,留给我和其他观展者一个安静的环境,所以这一部分展览我还是置身于艺术享受之中。然而,接下来的达利展几乎成了小朋友的游乐场。现场太过于吵杂,以至于语音解说也听不清楚。

 ̄へ ̄

萨尔瓦多·达利

作为超现实之一的艺术大师,

达利创造了荒诞,怪异,甚至恐怖的

超现实主义画风。

一方面,

达利丰富的童年记忆,

与在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梦幻学说影响结合,

促使他的作品常常将不同物性的元素放到

绝不可能的地方,

形成充满符号,意象与隐喻的梦幻场域。

另一方面,

当我们去观看达利作品的梦境与幻想背后,则充满了对传统古典与前人流派的尊重与自我创新。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达利最标志性的相貌特征就是两撇八字胡。

《原子的达利》

照片里每个飞起来的元素都是助手在旁边扔出来的。摄影师philippeHalsman在年用这张照片表达对新原子时代和达利超现实主义的敬意。他花了6个小时,28次跳跃。一房间的助手扔愤怒的猫,向空中泼水才完成这个完美的曝光。

达利梦境

《记忆的永恒》

这幅作品奠定了达利“超现实主义”大师的开端。这幅画展现了一幅梦境般的景色,空间里各种物体以不固定的形式联系起来。其中,悬挂在树枝上,桌边和软体头上的三只“软钟”意象,表明着达利对时间的理解

1.钟表逐渐“融化”,没有界限的时间每时每刻都在流淌。

2.达利世界中的时间是永恒的,时间具有柔韧性,用它独特的轻盈和妩媚伴随着宇宙的节拍翩翩起舞。

3.时间的运动: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逆转。

《艺术的开端》

作品以版画和水彩结合的形式,表现了达利对三个老师的批评,脑袋上打开的抽屉代表的是老师陈旧,空洞的思想。最左边人像口中射出的线条代表着老师的无聊的说教。

作品下部分的大海及孤舟则代表着他故乡的风景。环绕菲格拉斯城的大平原和有橄榄林与尖秃岩石的加泰罗尼亚海岸。身穿铁甲,头戴尖盔甲的则是他自己。他手臂指向前方,像是要向旧思想宣战。

《电视》

有人说达利的画就好像是梦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也有人说达利的画好像是磕了药之后画出来的。达利眼中的电视,电视里面的画面让人不解,却不会让人心生厌烦。

《游泳》

每个溅起来的水花摆脱了重力,仿佛有了生命,它们在肆意的舞蹈。

非《水花》而是《游泳》说明他非刻意为之,达利眼中的日常生活都是奇异的,不同于寻常的。

达利与毛泽东诗词

《万马战犹酣》

《龟蛇镇大江》

《把汝裁为三截》

为表达对毛泽东这位中国伟人的崇敬之意,达利专门创作了8幅《毛泽东诗词》的铜版画,并亲自在出版之际题写了献词以示赞美之情。

在整个展览中,我在达利的铜版画作品前停留的时间是最长的,我试图去理解达利的梦境,了解他是如何看待前人的作品,了解他是如何看待寓言故事,了解他是用何种视角去看待生活。我其实并不喜欢用荒诞,怪异,天才,独特去形容这位画家。他是好奇,充满着好奇心去发掘世界;他是疯狂,疯狂地表达自己;他是自由,活在自己的世界,玩得不亦乐乎。

可是,我观察到大部分观展者在这个展厅里停留的时间会比较短。他们放下了手中照个不同的手机,粗略地浏览一翻便往前面去了。《达利与毛泽东诗词》或许会吸引他们,但是这样的吸引力远远没有接下来的怪诞画风,色彩冲击来得强烈。

我也观察到这一部分的语音和文字解说材料是最少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策展者没有很好地完成观展导引。不仅有很多信息缺失,只一味地迎合观展者的喜爱,着重展示名画。这已经不能满足当今观展者艺术鉴赏水平日趋上升的需要。这要求策展人和策展机构反思展会布置,材料准备,策展形式和服务品质。

宗教与神话

《天使的幻想》

达利用大拇指表示神的力量和至高无上的权势。树枝代表所有生命由此而生。手指右边的树枝的树根巧妙地拟人化,代表一个人重新注入了生命活力。左侧的天使代表思想的灵魂支撑翅膀来休息。达利的手指形象借鉴了法国雕塑家塞扎尔·巴尔契尼的《塞托尔的手指》

《空间维纳斯》

几个世纪以来维纳斯已经成为女性美的代名词。达利的象征手法是对古希腊雕塑的挑战,他的雕塑真正地充满了超现实主义,从颈部垂下的钟表象征着女性的肉体之美是短暂的。蚂蚁是人类死亡无常的象征。空间维纳斯横截成两半的身体中间显露出来的鸡蛋,和女性一样能够孕育生命。鸡蛋是一个积极的象征符号,代表了希望,爱情和新生命。

《蜗牛与天使》

《达利的舞者》

七宗罪

《至高无上》《骄傲》《不负责任》

《暴食》《战士》

▲向上滑动

《强对弱的压制》

《情欲》

《利己主义者》

《谋杀》

《骄傲》

当我观看《七宗罪》系列的时候,朋友已经看完了整个展览回来找我了来了,他对我在每幅作品前都要站上5分钟表示困惑。所以,我们有了一个小小的讨论。

他说,你看懂了吗?我说,不懂。

“那你在这看这么久,还每张都拍照?”“我只是把我觉得好玩得拍下来。”然后他向我展示了他的摄影作品。确实,照得挺清晰,光线构图各方面都不错。

“你拍的这些,你觉得他们表达了什么?”我问他。“我觉得,达利的部分比较有趣,他真的是个天才!线条的运用和色彩都很有那种冲击力,我决定把他们照下来当壁纸。”他这样回答,当时我指着面前的画作问他的感受。

《太阳》

“就是太阳树啊”

他说:

“我觉得表现了一种童真。”

“是吗?”

“你没看出来这是十个太阳,下面的人被炎热折磨得头发都竖起来了?这是十日同辉啊!”

“对哦!”

。。。。。。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朋友先一步离开了,到楼下的咖啡厅等我。

这其实只是个很普通的对话,朋友没有理解画作,我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已。

然而,这激发我们去思考对于这些所谓大师画作,我们需要百分之百理解吗?

当我们看不懂的时候,我们是放弃,承认自己没有艺术天赋;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假装自己很厉害的样子。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意别人的目光,艺术是主观的。你可以在一幅作品面前停留1小时,只要你喜欢,你也可以径直走过,只要你不喜欢。哪些在展品前停留很长时间的人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理解和联想能力比较弱。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对错。

但是,对艺术的态度你得端正。尝试去理解,去与画作交流,尝试去发掘你自己对其不同的见解。不要轻视没有幅作品,不要因为色彩不够鲜艳而忽视他们,更不要人云亦云。

我每次去看展览都会想要在里面待上一整天,我会把自己没有理解,或者觉得直戳我心的作品拍下来,但是不会仅仅把它们当做桌面壁纸。

当我们看不懂某幅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看不懂,没有必要强求自己一定要看懂,毕竟大师的一生成就,他们看待世界独特的狭窄的视角不是所有人都理解。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主动去感受、去体验。艺术是主观的,它没有定论。

人类的丛林

《圣安东尼的诱惑》

萨尔瓦多·达利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充满了荒诞离奇的魔幻意味。达利以奇特的想象力把圣安东尼画在左下角处,裸着枯瘦的身体,高举十字架,向那咄咄逼人的奔马与大象伸出,而驮着象征世间种种欲望的女裸体和宗教桂冠的马和大象等,它们的腿一下子升高了好几倍,代表了魔性的不断升腾。四肢越升越细,如抽丝一般,景象十分恐怖。

《醒前一瞬间绕着一个石榴飞舞的野蜂引起的梦》

女人与情欲

在达利的绘画作品中,女人与情欲是达利常常探究的主题。在这里我们就要提到让达利一见钟情并挚爱一生奉为缪斯的女人—加拉。

在达利的《女人花》,《爱情的模样》等作品中,用一系列象征符号刻画出“女人”这种神秘,优雅又脆弱充满诱惑力的存在,同时也烘托出情欲的激情本质。

《危险剧院》《花瓣蝴蝶》

《心脏》《音乐》

《女人花》

“女人,这是一朵美丽的花。”

—达利

这幅作品中,女人的左边有很多鱼尾,右边是靠支柱制成的猫尾,支柱则支撑在女人的腿上。鱼尾象征着耶稣,表示女人身上的神圣元素。猫尾象征猫,表示性欲元素。

女人的神圣和性欲完全取决于女人本身,但是如果没有象征男人的支柱的帮助,女人就无法表现出这些美好的品质。在神圣的一边只能看到鱼尾,而在性欲的一边除了猫尾,还可以看到下面有一条鱼尾,这条鱼尾使女人身上的性欲元素神圣化。达利想表达,如果男人想要得到以为玫瑰花般美丽的女人,那么他必须忍受女性的脆弱和任性等性格。

向右滑动

《燃烧的女人》

燃烧的女人包含了两个达利的神秘抽屉。火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瓦伦西亚法雅节有关。

达利认为,火焰与女人有着很多相似的特点:他们拥有自己的生命,而且传递给看到它的人一种魔力。火焰象征着女性的情欲,这正是女性的美。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解释抽屉是代表女人潜在的欲望。

《燃烧的女人》反映了萨尔瓦多·达利眼中复杂矛盾的女性世界。向前深处的手推开好奇的男人,仿佛在说“不”,但是通过她头部的动作,表明她在期待男人向她求婚。

女人最终也不知道想要什么。但是她却渴望成为男人好奇的对象。

尾声

展览到这里已经接近结束,我看到前面提及到的艺术早教机构带着孩子们在“女人与情欲”系列展厅坐了下来。

我看见孩子席地而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来模仿。老师则在一旁给他们铺上画纸,准备好画笔,用手机把墙上的展品拍下来以方便孩子们看。

且看他们选择的画作—《太阳》《月亮》《音乐》《蛋卷》《危险剧院》。他们大多都选择了色彩鲜艳的,体现日常生活内容的画作。

一位小女孩在画《音乐》,我特意走近些去看她画画。她开始画的是叶子,她把手机放在画纸上,等比例得放大来画。她真的是一笔一划的在描边,涂颜色,照着图片上的叶子。

我又走进了些,靠近了她。“你画得真好看。”我说。“谢谢”小女孩回答道,她脸上没有一点波动,似乎对这样的称赞习以为常了。

“但少了一份童真,和创造力”我在心里说。

我认为,这样的艺术早教机构教出来的孩子大多数是工笔画派,他们训练孩子如何勾勒线条,如何涂颜色能不涂出边界。

我并不否认这是绘画的必要技能。

然而,当孩子过分注意画面的整洁,色块的分区;当孩子们在没有试图理解杰作之前就一味的去模仿;这样,孩子们就不再具有他们的独特视角,也不再拥有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

或许你会说孩子还这么小,不理解名画内涵很正常,喜欢色彩丰富的画作很正常,不需要太苛刻。

我同意。

但是如果参加了艺术早教的孩子尚且还如此,那么艺术早教机构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在展览中我甚至看到有小朋友拿着本子把她看到的所有展品的名字和年份都记下来了。不排除她想回家做进一步了解的可能,然而,当她把所有名字都记录下来之后,她竟然坐在一旁玩起了手机。鉴于我眼见的实情,我猜测她可能只想把作品名字记下来对号入座,以增加自己炫耀学识的资本。

艺术早教机构教出来小朋友竟然这般,我认为根本原因是这些所谓机构是在培养画师而不是在培养艺术大师,他们终究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实,并非所有的艺术早教机构都是如此。我也并非在否定艺术早教形式。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以及这些教育机构盛行背后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速成心态值得我们注意。艺术早教是否真的有必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在艺术领域教育孩子?

最后,放一张部长帅照镇文。

《少女戴一》hhhhhhhh

最后的最后

希望大家看完推文之后能有所收获。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

毕加索&达利真迹

到12.25号就结束了!

想观展的同学要抓紧时间啦~

深圳大学荔鸣读书会

从独唱,到争鸣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ancaic.com/wnyf/5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