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芦笋”之名,在两千年前就出现了,是指中国固有的多年生植物芦苇的嫩芽,又称“芦尖”,因外观似小竹笋,可食,所以称为“芦笋”。唐代张籍诗句:“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江村行》);宋代苏东坡:“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和文与可洋川园池?寒芦港》),两位诗人吟咏的芦笋,都是指芦苇的嫩芽。
清末年间,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一种多年生宿根植物,因其嫩茎外观似竹笋,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为芦笋。上述两者其实并非同一种植物,前者为禾本科,后者为百合科。
本文所述之芦笋,是指后者,它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地区。希腊位于地中海西南岸,是芦笋发源地之一,希腊文称芦笋为asparagos,意思是嫩枝或发芽笋,可能也是因其外观似竹笋而得名,后来,英文芦笋之名asparagus,即是由上述希腊之名衍生而来。亚洲有的国家的芦笋因从欧洲传入,所以称之为“欧洲竹笋”。
百合科芦笋,又名石刁柏,据学者考证,地中海沿岸地区人民食用该种芦笋历史久远,三千年前埃及的壁雕里已有反映芦笋的图案,两千多年前,上述地区已有人工栽培芦笋。在古代,叙利亚、希腊、西班牙、罗马等国人民广泛食用芦笋,并且体验到它的某些食疗作用。公元二世纪,出生于小亚细亚,后来对西医学影响颇深的古罗马名医盖仑(C.Galen),推崇芦笋是一种至为有益的蔬菜。但是,芦笋传入法、德、英、美等国之初期,它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才逐渐受到重视。十七世纪时,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XIV,——)曾下旨,建专门温室栽种芦笋供其食用。
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芦笋深入研究分析后,对它的成分和作用获得了更多认知。
芦笋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甘露聚糖、胆碱、膳食纤维、维生素(A、B1、B2、B6、B12、C、E、K等)、矿物质(钙、磷、铁、镁、钾、钠、铜、铬、钼、硒等)。对多数人而言,芦笋都是很合适的良蔬。它含有人体各种必需氨基酸,且其比例较合适,所含矿物质也优于其他蔬菜。
癌肿患者若持之以恒进食适量芦笋,经过一段时日后,多数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辅助食疗效果。年第12期《癌肿信息期刊》(《CancerNewsJournal》)刊登的《芦笋之于癌肿》(《AsparagusForCancer》)一文,特别报道了淋巴腺癌、膀胱癌、肺癌、皮肤癌患者进食芦笋所获得的良效。所以有人称誉芦笋为蔬菜中的“抗癌之星”。
芦笋富含叶酸,有助于预防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怀孕期间的孕妇适量食用芦笋,不仅能预防上述贫血,还有助预防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降低无脑儿或脊柱裂的发生等。
芦笋是维生素B6的良好来源,该种维生素是组成人体某些辅酶的成分,它参与氨基酸等物质的代谢反应,并且对妊娠呕吐、放射性呕吐等有治疗作用。
芦笋含较多量芦丁(rutin),对提高血管弹性、降低血管脆性,以及心血管保健,都很有裨益。
芦笋含有丰富的天门冬氨酸,颇为有趣的是,英文天门冬氨酸和芦笋取了同一个名词:asparagus。天门冬氨酸的作用,一方面帮助人体对矿物质吸收,提高耐疲劳,另一方面加快神经运动,据学者测定,癫痫患者体内的天门冬氨酸的含量高于正常值,而忧郁症患者的天门冬氨酸含量则低于正常值。
总之,芦笋低脂、低糖、少钠、高营养、多叶酸,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不仅是防御癌肿的良蔬,而且对血脂紊乱、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膀胱炎等,都有良好食疗功效。此外,它还具有助消化、利尿、通便、排毒、消水肿、减肥、美容等多方面作用。
因芦笋可能影响尿酸代谢和有加强胰岛素的作用,痛风和糖尿病患者不宜食芦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