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见过这样的手足口病患儿吗/MedSci梅斯,,9,9
6岁女孩在1周前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了1天;接下来的2-3天患者无不适;此后再次出现发热、腹部不适、喉咙痛,以及皮肤病变伴轻微疼痛。喉咙有红色和白色的分泌物,阴道粘膜有红斑伴疼痛。
患者近期与“全身脓疱病”患者(已送回家治疗)接触过。否认旅游、动物接触史、毒素暴露史、预防接种史,没有服用任何药物。
查体:除上述图片中的表现外,没有其他异常。
辅助检查: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鼻病毒/肠病毒PCR阳性;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人类偏肺病毒、快速链球菌筛查、支原体和EB病毒阴性。
患者的鼻病毒/肠病毒PCR阳性,但是目前患者没有与鼻病毒感染一致的呼吸道症状,所以推测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并推测该病毒可能是柯萨奇病毒A6(CVA6),患儿考虑诊断非典型手足口综合症。
需要考虑的鉴别诊断有非典型史蒂文斯-约翰逊(Stevens-Johnson)综合症、单核细胞增多症、A组链球菌性扁桃体炎和皮疹。
非典型史蒂文斯-约翰逊(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不过本例患者支原体阴性,可排除诊断。
EB病毒所致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引起渗出性扁桃体炎,但是通常不会出现皮肤和阴道粘膜的不适。并且EB病毒阴性,可排除诊断。
如果患者是A组链球菌性扁桃体炎,那么患者可能诊断为猩红热,应该出现猩红热样皮疹,只有当出现A组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时,才会出现弥散性红皮病。所以这个诊断也可以排除。
乳恒牙替换时应注意的问题/广州妇幼保健,,9,7
1.乳牙滞留
黄色箭头所指就是滞留的乳牙啦,看,恒牙都长出来了,乳牙还不肯离开,很影响宝宝的颜值啊。
2.额外牙(多生牙)
多出来的不见得就是好的,也是拉低颜值的,而且拥挤的地方不容易清洁,很容易患龋病。
3.恒牙萌出困难
遇到这种情况,赶紧找医生用激光手术处理一下,是很容易解决的。
4.上唇系带附着点过低
上唇系带附着点过低,与牙龈乳头相连,造成上中切牙间隙(牙缝)过大,这个,找医生解决也是很小的一个问题。
5.第二乳磨牙过早脱失
第二乳磨牙正常应在12岁左右脱落。如过早丧失,医院及时佩戴间隙保持器以留住缺牙间隙,避免第一恒磨牙前移妨碍第二双尖牙的萌出。
6.乳牙列的生理间隙
乳牙间大多存在间隙,不必紧张,这只是生理间隙,是发育过程的一种过渡现象;有些婴幼儿乳牙列初建时无牙间隙,以后逐渐出现间隙,随着增龄变化,生理间隙变大;
它的存在意义在于:有利于恒牙替换时排列整齐;
它的存在导致的影响在于:易于存留食物,不易清洁,易致龋齿。
所以,只要做好口腔清洁,保持小白牙干干净净就好了。
乳恒牙替换也是人类为了适应咀嚼生理功能需要的一种新陈代谢现象。遇到以上牙齿的种种问题还是应该及时就医,及时处理。
婴幼儿睡眠中3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医学界儿科频道,,9,26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0~5岁儿童中,20.87%存在睡眠问题,常见的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打鼾、睡眠不足等等[1]。由此可见在婴幼儿睡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睡眠不足”、“夜醒”、“入睡困难”这3个是最常见也是最让人头痛的问题。
一、了解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可能大家都会有个大概的概念,那就是睡眠时间少了,但是具体是多少呢?估计就众说纷纭了,作为今天专业的科普文,我们从3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0-1岁孩子的睡眠规律特点[1]
(1)0~2个月:睡眠缺乏规律,每天除了哺乳与排泄所占的大约6~8个小时外,其余时间均处在睡眠状态,并分布于全天的24小时内。此时的睡眠相当脆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所以这个阶段家长还是要保持安静的,不要以为孩子睡着了就可以发出一些不可描述的声音,到时候分分钟钟出状况。)
(2)3~4个月:在外界光、声音、喂养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熟悉了这个新奇世界的秩序,白天清醒的时间在延长,睡眠更多的集中于夜晚完成。这时,孩子身体里参与睡眠调控的褪黑素分泌以及体温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也出现昼夜波动,预示着孩子睡眠昼夜节律初步形成。(在睡眠中,孩子可能会出现肢体颤抖,有时还会做吸吮动作、扮鬼脸、抽动鼻子或微笑。新手宝爸宝妈可能会认为孩子睡觉不踏实,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活跃睡眠过程的正常表现。)
(3)5~12个月:睡眠向成人模式发展,逐渐变为“晚上主要睡觉,白天主要活动”的状态,而且晚上连续不间断睡眠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个时候开始苦逼的父母会明显感觉到娃开始有点“好带了”)
(4)孩子到1岁时后,基本上可以建立较稳定的睡眠模式,即长时间的夜间睡眠和白天2次短暂的小睡模式。
其次我们得了解0-1岁孩子白天小睡的变化趋势[1]
(1)婴儿白天的小睡次数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2)婴儿白天的小睡比例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最后孩子每天睡多久才合适?
我们先看这张1岁内孩子的睡眠觉醒规律图
推荐最佳健康的睡眠时间(每24小时)为[1]:
(1)4-12个月婴儿:睡眠12-16h(包括小睡)
(2)1-3岁儿童:11-14h(包括小睡)
(3)3-5岁儿童:10-13h(包括小睡)
(4)6-12岁儿童:9-12h
推荐最佳健康的睡眠时间(每24小时)为[1]:
(1)4-12个月婴儿:睡眠12-16h(包括小睡)
(2)1-3岁儿童:11-14h(包括小睡)
(3)3-5岁儿童:10-13h(包括小睡)
(4)6-12岁儿童:9-12h
由此可见婴儿们一天有一半多的时间是用来睡眠的,大家可以跟自行对比下,看看自家娃每天睡眠时间是不是达标了。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充足的睡眠呢?
因为孩子的睡眠不足会造成较多的危害:
1、对于身高的影响:因为促进身高的生长激素在睡眠时间是分泌高于清醒时刻,而一夜之间生长激素分泌最高两个时间段是22:00-2:00,5:00-7:00占夜间生长激素分泌的90%左右。因此早睡眠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是长高的关键。[3]
2、对于肥胖的影响:Carter等随机抽取3~5岁儿童,每增加1小时睡眠,BMI下降0.48,在7岁超重的可能性降低61%。睡眠时间不足的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超重,即使成功减重后依然容易复发。[4]
3、对于认知的影响:保证孩子高效优质的睡眠能帮助提高孩子的认知发育水平。以MDI指数为例,通过检测6月龄和12月龄宝宝的智力发展情况,结果显示“夜晚睡眠效率高的孩子,MDI测试值也相对较高”[4]。(注:MDI指数,全称智力发展指数,是根据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BayleyScaIesofInfantDevelopment,BSID)经过严格的测试而得到的科学指标。)
4、另外睡眠不足还可以导致免疫力、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和运动技能等多系统功能受损,并出现行为和情绪方面的问题。[1]
二、关于夜醒
夜醒与其说是家长比较担心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家长比较困扰的问题,毕竟自己带娃的父母都深有体会,娃醒了,你也就别想睡了,特别是小婴儿,半夜醒来喝奶、换尿不湿的频率比我上夜班还累。
其实,在生后4~5个月,几乎所有的孩子每天晚上2~3次,这是孩子睡眠发展的正常表现,因为这阶段的孩子身体增长快速,需要保障足够的营养供应,满足快速生长的需求,因此孩子醒来基本都有喂奶的需求。不过因为孩子夜醒后大部分需要30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重新入睡,所以当发现孩子夜醒以后,不要急着应答,先观察几分钟确定孩子真的有需求了再处理,期间特别要注意避免摇晃、拍抱的哄睡方式。
一般5~6个月后,孩子夜醒次数会慢慢减少,大约一半的孩子甚至可以夜间连续睡眠5小时以上(幸福啊)。所以6个月后可以适当开始减少孩子夜间喂奶的次数,培养孩子夜间睡眠的“续航能力”。
三、入睡困难
这个是个大问题,如果在宝妈们聚会聊天中谁家孩子要是“沾床就睡”的,这简直就是开启群体嘲讽技能,聚焦全场的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不过如果真有这个问题,那原因主要还是在父母身上,因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孩子可塑性非常高,父母如果在此时能够有意识地帮他/她培养一个好的睡眠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益。但是自古真情不留人,唯有套路得人心,娃这么小,讲道理、谈感情他也听不懂,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几个“套路”,帮助我们完成养成计划。
套路1:睡前活动的选择
睡前喂奶是大部分家长的选择,因为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睡这个长长的安稳觉,那这个活动错了吗?回答是“当然没有”,睡前喂奶对于小婴儿来说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小宝经常在喂奶后立即睡觉,特别是在喂奶中睡着的宝宝,可能会将喂奶和睡觉联系起来,进而导致只有喂奶或者进食后才能入睡,那么睡前喂奶则成为影响宝宝睡眠的不良习惯。
建议:
(1)应该把喂奶与睡眠分开,喂奶至少在睡前一小时进行,这样还有个好处是可减少小婴儿溢乳情况的发生。
(2)温水的洗澡可以帮助宝宝全身松弛,有助于让他安心入睡,这点我就不想解释了,换成我们自己也是喜欢干干净净的睡觉才舒服。
套路2:选择合适的时间帮助孩子就寝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入睡前的精神状态,因为这个可以影响到孩子整晚的睡眠质量。实验证实:在完全清醒或犯困但未睡着的状态下就寝的孩子,相对于完全睡着后就寝的孩子,夜晚醒来的次数较少,最长连续睡眠的时间也较长。而中国宝宝(小婴儿)中,57.2%是在已完全睡着的状态下才被放置到床上睡眠,33.2%是在犯困但未睡着时被放置到床上,9.5%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被放置到床上准备开始睡眠。[1]
所以这个合适时间,并不是像军队规定的一样,必须几点上床、必须几点关灯,而是指当处于何种精神状态时可放置到床上睡眠。而这种精神状况一般有心的父母都会观察得到,比如孩子疲惫需要睡眠时,孩子会做出某些动作,暗示你他/她准备睡觉了。刚刚可能还玩得很高兴,一会儿他/她可能就表现出烦躁或嘀嘀咕咕,失去注意力或不再配合您的活动,紧握拳头,揉眼睛或打哈欠。
套路3:安排孩子入睡环境
这个姿势大家一定不陌生,很多人都习惯的把孩子抱在怀里,轻轻摇晃拍打直到入睡,但是根据数据显示,在家长陪伴或拍抱下入睡的孩子夜晚最长连续睡眠的时间相对较短[1],不仅使得孩子入睡潜伏增加,还会增加孩子夜醒后再次入睡的困难。
如果入睡时宝宝哭闹,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短时的安抚,包括:温柔的拍拍、摸头,并用平稳、轻柔的声调安抚孩子,之后,把孩子仰卧放好就可以离开房间了,但不要离开太久,刚开始的时候先从几分钟开始,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方法,但是又能知道父母其实离他/她不远,父母也能随时都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