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桐简介
王谢桐,男,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医院)副院长、医院妇产科常务副主任兼产科主任;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母胎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产前诊断杂志》、《国际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产科急救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常务编委;擅长孕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的诊治、产科危重病人抢救、各种难产处理、习惯性流产的诊治、多胎妊娠孕中期选择性减胎术、胎儿镜、产前诊断、优生与遗传咨询及胎儿监护;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或通讯文章90余篇,其中SCI8篇;主编、副主编(译)著作5部,参编(译)著作4部;获“十一五”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省科技厅三等奖2项(第一、二位)、省卫生厅和计生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第一位);现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自然基金1项、省科技厅课题3项、中医药管理局和计生委课题各1项;荣获山东省首届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山东省“十一五”卫生系统十大杰出人物、年度山东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年山东省第六届“十佳医师”、年“省级最美医生”等荣誉称号。
一根穿刺针铸就新希望
——专访山东省妇幼保健院王谢桐副院长
一般来说,医院里笑容最多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无数个家庭迎来新生命。然而,有一支团队时常面对的却是孕妇及家人痛苦又艰难的抉择——他们通过微创技术减掉孕妇体内的部分胎儿,从而提高新生儿的出生质量。这就是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医院)副院长、医院妇产科常务副主任、产科主任王谢桐团队。
针尖穿“豆粒”——实现安全减胎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生育困难的夫妇通过试管婴儿等技术结束了艰难的求子之路,拥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这项技术也为不少家庭带来了新的困扰——为了确保胚胎存活,医生在进行胚胎移植时往往一次会植入多个胚胎,多胎妊娠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就像本该住一个人的房间硬挤进了三个人甚至更多,多胞胎妊娠对母亲和胎儿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而在几个胎儿中,如果有一个出现畸形,减胎的需求就越发迫切。
年,穆女士因为多年不孕,服用促排卵药物后怀上了三胞胎,但妊娠15周后发现,其中一个胎儿是无脑儿。过去,产科医生们对于穆女士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终止妊娠,腹内胎儿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就是保留全部胎儿,同时分娩出了先天畸形的胎儿。医院都建议穆女士终止妊娠,但她实在不舍得引产,一家人四处求医最终找到了王谢桐院长。
对孕早期的患者,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经过阴道穿刺胎芽进行减胎,但穆女士现在已进入孕中期,经阴道减胎感染率高,最终流产发生率也高。王谢桐院长经过对文献病例报道的学习和不断演练,最终决定对穆女士进行孕中期经腹注射氯化钾减胎术。在B超的引导下,将一个穿刺针透过穆女士腹部刺入畸形胎儿的胸腔,向其心脏部位注射氯化钾。最终,保留下来的双胎成功分娩,穆女士幸福地拥有了一对健康的双胞胎宝宝。
为了提高减胎手术的效率,减少穿刺次数,保证母胎安全,年1月,王谢桐团队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在国内首次采用孕中期经腹胎儿头颅内注射氯化钾减胎术。避开了快速搏动的心脏,孕中期经腹减胎术更加容易操作。目前,王谢桐团队已开展了多例孕中期经腹减胎术,数量成果居全国之首。
挑战学术尖峰——不让患者再跑北京上海
孕中期经腹注射氯化钾减胎术并不是万能术。对于胎盘有血管相连的两个胎儿,高浓度的氯化钾溶液注射到一个胎儿的心脏后,可能会迅速进入另一个胎儿的血液内,造成另一个胎儿的死亡。
王谢桐院长仔细研究了相关文献,发现国外有专家采用射频消融技术解决复杂性双胎的减胎术,但国内没有相关文献。他就自己琢磨如何利用现有技术设备实现射频消融减胎。为模拟真实的治疗环境,他找到一个大水盆,在里面灌满水,把胎盘、脐带放进水里,再在盆上蒙上一层黑色的塑料膜进行射频消融的操作练习。年7月,王谢桐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射频消融减胎术,解决了常规的氯化钾注射减胎术无法应用于单绒毛膜双胎的难题,为更多复杂性双胎患者带来了福音。截至目前已开展40多例。
王谢桐常对团队成员说:“患者来到我们这里就要得到全国最好的产科服务,不能因为某种服务我们提供不了就把患者推到北京、上海。”年,一位怀有8胞胎的孕妈妈向王谢桐院长求助,希望能够进行减胎。王谢桐院长深知,如此数量的多胎妊娠进行减胎在国内还无先例可循,实施这样一例手术可能给自己和团队带来巨大风险。但是面对患者夫妇的恳求,王谢桐院长履行了“不让患者再跑北京上海”的承诺,为其实施3次减胎手术,共减去6个胎儿,最后患者平安产下一对健康可爱的儿女,也打破了我国多胎妊娠减胎数目的纪录。
为了一句“不能把患者推到北京上海”的承诺,让王谢桐团队在新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攀登。年,他们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PTC针取胎儿血进行产前诊断,并且采用碱变性方法快速确定胎儿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年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绒毛吸取术,使早期妊娠的产前诊断得以实现;率先开展中期妊娠选择性减胎术,提高了围产儿质量,降低了孕产妇并发症;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胎盘植入病灶注射,为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年率先开展B-lynch外科缝线法治疗产后出血,产妇子宫的保留率增加了70%—80%…
拥有先进的技术还远远不够,优质的医疗更要让患者时刻感受到关爱和温馨。王谢桐院长认为,医务人员要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做好工作,对待病人不能只看到病,而要看到人的情感心理变化。为此,他们以“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服务理念,开展了预约就诊、点名服务、跟踪随访等项目,把全新的孕产妇医疗保健模式融入临床过程,让孕产妇感受到温馨、安全、舒适。
产科那些事儿——曲折传奇的医学之路
“谈不上什么职业规划,如果有的话也只能说是‘被动规划’,我进入产科真可以用误打误撞来形容。”一场手术之后,身穿白色隔离衣的王谢桐院长在办公室向我们娓娓道来,讲述他的从医之路。
年,16岁的王谢桐参加了高考。父亲希望他学医,而王谢桐的理想专业却是当时正火热的无线电。父亲让他用成绩说话——如果高考成绩物理、数学分数比生物、化学分数高,就去学无线电,反之则遵从父意学医。结果可想而知,王谢桐带着一点不情愿进入了山东医科大学(今山东大学医学院)。
5年的学医生涯,让王谢桐对医学渐渐产生兴趣。年,大学毕业的王谢桐分配到了医院,毫不犹豫地把外科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然而却被分到了妇产科。一个大男人去妇产科,王谢桐自己觉得别扭,妻子也不理解。最后还是同样是妇产科医生的妻姊劝慰他,男人干妇产科同样有前途,而且妇产科同样能动手术,不会荒废了手术的本事,这才打消了他的顾虑。
“没有不好的科室,只有不愿干的医生。”回忆自己的从医生涯,王谢桐总结出这样一点。尽管是“被动地”干一行、爱一行,但从他踏入妇产科的第一天起,他就以百分之百的努力提升磨练自己。平日里,他抓住一切向高年资医生学习的机会,提升临床技能;周末,他从不在家睡懒觉,一大早赶到病房查房,一查就是十年。年,医院妇产科细化为妇科、产科两个科室,29岁的王谢桐被选为产科副主任,医院最年轻的科室领导。可王谢桐却高兴不起来——在当时看来,产科就是接生,进了产科手术的本事岂不是彻底荒废了?“你是不是共产党员?是的话就把这担子扛起来。”当时的产科主任得知他的想法,严肃地对他说。王谢桐只得答应下来,不过他要求以后每年要有两个月的时间回妇科,让他“练手”。然而进入产科20多年了,王谢桐却一次也没回去过。
成为产科主任后,王谢桐时刻以带头人的要求检视自身。学术上,他要求自己掌握的新技术最多,发表的相关论文最多,开展的疑难杂症诊治最多,让同事们内心信服;工作中,他以“身先士卒我先干”的标准要求自己。身患艾滋病的孕妇住院分娩,他第一个为产妇检查;甲流来袭,他第一批参加“甲型H1N1流感”重症孕产妇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大年三十,他带头值夜班,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如今,作为产科博士生导师,王谢桐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带研究生,培养下一代产科医生上,他希望更多有技术有志向的年轻医生加入产科,为产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医院)